作者简介:赵丰出生于西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东方文艺奖、柳青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等百余项,出版著作十七部,迄今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余篇;代表作《帕斯卡尔的芦苇地》。第96期 酒泉注定与酒有关。 酒泉得名于当地的一眼泉。在大漠的背景下,竟然掩藏着一眼泉水,喝着它,尝到了酒的味道,酒泉的得名由此而来。 “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这是东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所作的注释。《汉书》里还说:“有泉出城下,其味如酒”,酒泉靠祁连山冰雪滋养,当然有泉;以酒比水,言泉水之甘冽、珍贵。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中曰:“以城下有泉,其味若酒,故名酒泉。” 先秦时期,酒泉是羌戎据守的地方,秦朝时期以及汉朝初期,酒泉由月氏统治,直到汉文帝年间,北方的匈奴强大起来,将月氏的大部分赶到伊犁河上游,取代月氏的统治,这段时间,酒泉称匈奴右地。 公元前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打败浑邪王,把匈奴逐出玉门关外,又迁中原几十万人来此地居住耕田,霍去病倾酒入泉与大军共饮的传说,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 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汉武帝亲赐御酒一坛犒赏将军。霍去病没有独贪,而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们同饮共享。于是,酒泉就与一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的名字依依相连。 两千年前的酒泉是汉武帝对外开放的窗口。长安和酒泉,两个古典的名字通过丝绸之路连接在了一起。唐时,长安与酒泉成为古诗人抒发情感的比照,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感慨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元二,将要出使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县),王维送他到渭水北岸的咸阳古城,眼目中的翠绿杨柳,令诗人想到西部边疆的荒漠,不由感慨万千。这里,诗人不言安西之遥远与荒凉,却以酒泉境内的阳关为标志,说明那时的酒泉商贾云集,而由此往西,就是荒凉的边陲了。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军事、交通重镇,酒泉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汉唐时期,酒泉就是中国和中亚、西亚及欧洲商往来、文化交流的枢纽,也是西域文明及印度佛教的传播站。它山川秀丽,南有祁连山,北有合黎山,云山渺远,大漠苍苍,沙砾天涯,蜃楼映秀,酒泉犹如一颗美玉镶嵌其间。更有独特的肃州八景和酒泉八景相间,宛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酒泉是一个诗意的名字。我来酒泉,完全是被这个诗意的名字所勾魂。我是不喜欢喝酒的人,但来到酒泉,不喝酒怕是说不过去的。在朋友的善意相劝下,那个晚上我喝得烂醉如泥。我的潜意识里,总是觉得不喝醉就对不起酒泉这个名字。 那个晚上月光明亮,在我的醉眼里,天上的月亮仿佛太阳,散发出灼热的光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的《凉州词》写的虽是武威,但却让我常常想起酒泉。听说那种能盛装葡萄美酒的夜光杯是酒泉的特产,它们采于寒冷的祁连山上,被工匠们一刀一凿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很久以来,我一直梦想有一天能站在酒泉的风沙里,举起一只夜光杯,喝一口产在这里的葡萄酒,体验一下古代边塞将士的慷慨情怀。 从张掖到酒泉,绿色越来越少,戈壁荒漠开始变得无边无际起来,地面看起来像是干涸的河底,裸露着坚硬的沙砾,只有远处祁连山上的白雪,让我看到水的印迹。 酒泉的山川奇观以此从我的眼帘中闪过。南部的祁连山,层峦迭嶂,绵亘千里,横空出世,高耸天际;北部的马鬃山,岩石嶙峋,戈壁广布;中部走廊平原的每一片绿洲都是一个花果乡,每一片田野都是一个米粮仓。如碧毯般美丽的草原上,群马和羊群白云像朵朵白云飘荡。 酒泉是一片亘古旷远而又蕴含丰富的圣土。与河西走廊里的其它城市相比较,酒泉是一个很富饶的城市,这得益于解放后在这里建设的大型钢铁基地,而另一个让酒泉人感到骄傲的,是和卫星联系在一起的名字。 酒泉城外不远的沙漠中,挺立着一个雄壮的关隘,这就是号称天下雄关的嘉峪关。经过它身旁时,太阳已经西垂,暮色中的嘉峪关在茫茫沙海中看起来那么渺小,这是明朝的边防建筑,和浑弘的大汉帝国相比,它不只是时间上的差距,更是气势上的差别,它只能把自己的疆土定格在这里,而大汉帝国的胸怀显然更为宽广,这片沙漠只是开疆拓土的一个驿站,他的目光在那更加遥远的大漠深处,他的军队已在朔风黄沙之中向遥远的玉门关外挺进了。 站在沙漠中,想起了王维的《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张骞凿空,苏武牧羊,班超从戎,玄奘取经,草圣张芝,文成公主,从霍去病到左宗棠,从马可·波罗到李希霍芬……在历史的星空上,酒泉谱写了壮丽的史诗,留下了不朽的英名。 酒泉仍在,大漠仍在,其清水尚流,也是一奇。有石栏相护,天下人绕而观之,敬意在目。太阳斜照,景明气高。左公柳散立各处,树身需四臂合抱。有一门额颂酒,颇有意思,其曰:饮之令人寿。当然,这种酒不能造假。 酒泉市并不大。下了汽车站,再转乘公交车直达西汉胜迹。 大门前的石路上镶嵌着西汉时期的轶事,大体是西汉纪元时期的往事,读过历史的人差不多都懂。正前方是一座石鼎,鼎上刻了几句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这是李白《月下独酌》里的句子。酒星即酒旗星,为主管酒宴之星。大诗人或许是喝着陈年的花雕,一身粗布麻衣,不修边幅来到这里,仰望蓝天,在这绿树徜徉、泉水叮咚声中随意吟唱几句,竟然将这酒泉说的与天上星星相媲美了。 在介绍酒泉的资料上看到了孔融的《与曹操论酒紧书》:“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诗人以天地尚且爱酒,人爱酒并无过错得出结论:唯有爱酒,才无愧于天地!古人认为酒之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酒将“贤圣”皆合而为一,其好处自然难以言喻。“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便是酒的好处。不过,诗人还告诉你:你得到了酒中的乐趣,可不要四处张扬,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醉后都那样清醒。 往前行去,跨过几道后人安的门槛,眼前豁然开朗。近处是一个小广场,广场正中一座凉亭,四周红漆回廊,刻画着古代的历史图,不知历史的到可以品鉴一番,大体都是那个年代的奇闻异事。再往前下了石阶,便看到了久负盛名的“酒泉”了。这确只是一眼泉,只是两千多年了依旧在往外冒水,让我有点不可思议。虽是疑虑,但依然装傻不知,捧水喝下。水的滋味甘甜,宛然若酒。我知道,这是心理的作用。时光虽已远去,但酒泉却永垂史册。 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雕像。正中那或许是霍去病的马车,将军站在战车上睥睨天下,身旁的每一个士兵、马奴的神情都惟妙惟肖。 泉声呢喃忆汉武,将军何处驻英魂? 来到了酒泉城东的西汉胜迹。沿途沙枣坠枝,金果飘香。 一进大门,便看到一座汉代门楼,透出些秦砖的味道,脚踏在写满酒泉历史的汉简地砖上,想起了汉武大帝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湖边的那巨型石雕之中,骠骑将军志得意满地举起酒樽,随军将士畅快淋漓的形象跃然于湖光之中。 穿过湖中之桥,迎面是李白卧枕酒器,右手执樽,左手握卷的醉酒雕像。看着李白那飘然的长须,目光与目光对接后,我感受的是诗人歌月徘徊、舞影零乱的那份天真、坦然、无敌。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操守这个字眼。 轻风柔柔,泛黄的芦苇静静的湖面飘曳,垂柳拂动着枝条在湖中划出一个又一个圈,渐渐散开,融入了微风。 时光凝固,只有那粗壮的胡杨、柳树见证了些许的历史。那凸起的树根仿佛在告诉我,这便是左宗棠当年曾经隐居的东山白水洞。一天晚饭后,几个朋友去看他,他大腹便便地躺在靠椅上,摇着蒲扇问乡邻“你们看,今日的左三爹爹与昔日的左三爹爹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个说:“就是一点不同,先前的肚子没有现在这样大。”左宗棠很得意,用蒲扇拍了拍大肚子问:“你们可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乡邻们用鸡、鸭、鱼等饱食的话来答复,左宗棠哈哈大笑说:“这里面装的是绝大经纶。”是啊,有了操守便有了气节,有了气节便成就了事业。这些凸出的树根装着历史的经纶,见证着风云的变迁。只是那墙头瓦棱上,一些叫不来名的草在恣意地生长。 拂去八百年的岁月沧桑,目睹西汉胜迹的历史片断,汉武帝、霍去病、左宗棠留下的是睹景思物,更是对一种操守的膜拜。 站在这布满历史碎片的湖边,秋日的艳阳依然,伴随着秋风送来的阵阵果实之香,使得它的每块石、每片瓦、每株草,都让我感受到生命勃发的微颤与文化人格的温煦。不远处便是沙漠,阳光抚摸得它呈现出一片金色。它的身下注定潜藏着无数已经远去的秘密:人和事,风影和月光,驼铃和马蹄声…… 大漠上的沙子是游动的,这就让酒泉具备了动态的美。大漠上的风也是游动的,这就让酒泉响彻着历史的回声。在风的作用下,我的灵魂涌动着一种奇特的语汇系统,禅一般与酒泉的历史默然对话。这不仅是与历史文化进行一次灵魂巡游的对话,也是对西汉胜迹虔诚的朝拜与凭吊。 还是喝酒吧。在酒泉喝酒,那是一种洗涤灵魂的禅意。 在酒泉,我不过是一个匆匆、飘渺的过客。它的沙漠下掩盖着多少辉煌,我真的知之甚少。书名:思想者的旅行作者:赵丰出版:太白文艺出版社ISBN:1定价:32.0元限售:17.90元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购买点击查看:行路文学又涨稿费啦!温馨提示:来稿务必原创首发,勿抄袭套用;来稿前,请查看往期样文及约稿细则,切勿盲投;一经用稿,均有微薄稿酬奉上! 点击下方,即可购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