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配图01曾发射东方红卫星的中国第一发射塔架,至今依然挺立在大漠深处。

一迟来的喜悦

年4月25日,夕阳西下的河南平顶山市沐浴在余晖的彩霞中,晚风一阵阵地从坐落在北山脚下的第29列车电站掠过。4台锅炉的滚滚浓烟从烟囱不停地喷放,蒸汽流量记录仪以近乎直线的轨迹记录着锅炉负荷变化。

我坐在1号锅炉车厢门口,监视着锅炉运行状态,也不时地欣赏着山下市区美景。

设在市区各单位的高音喇叭,随风传来“今晚有重要新闻,注意收听”的声音。

——这也是“文化大革命”以来习以为常的事情。

18: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准时播放中共中央新闻公报:

“新华社4月25日讯: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公里,最远点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分钟。卫星重公斤。

用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顷刻间,锣鼓声、鞭炮声齐鸣,游行队伍纷纷涌上街头。高音喇叭里的欢呼声、口号声,使得锅炉设备的轰鸣声逊色下来。

此时的我激动万分,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那心潮澎湃的心情。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从事研制、放射卫星的工人、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革命干部、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民兵以及有关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的声音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我站在锅炉前,用大声呼喊,来宣泄由于保密原因不能向别人表达的沸腾心情。

同时,默默地接受这迟来的祝贺,接受党中央对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基础设施施工发电的第49列车电站肯定和鼓励……

配图02发射东方红一号地球卫星的新闻公报

二借调第49列车电站

年,“文革”造成的社会动乱进入顶峰时期:

6月26日,平顶山煤校发生两派武斗,发生了学校大楼被吊车撞毁的“6.26”事件。

7月,中央文革小组表态,支持处于少数派的“二七公社”,对“二七公社”群众组织提出要“文攻武卫”。

之后的河南,形势瞬间变得异常恐怖。大街上,到处是手持大刀、腰结武装带、头顶大壳帽、手举驳壳枪等武器、横着走路的年轻、亢奋的“造反派”。

社会大形势下的第29列车电站,不可能置身于世外桃源,“革命”的激情也随着“文革”进程不断燃烧。

电站成立了由平顶山籍人牵头,与社会群众组织联系的“二七公社”组织。

其后,参与过乘车4个多小时奔袭尉氏县去抓“百匪”,夜行公里奔袭潢川县武装部,在已敞开门的库房里“抢枪”行动。

年轻职工积极地融入了这场“革命”中。虽然如此,坚持岗位闹革命、保持安全发供电的正常生产秩序,是列电人一直坚守的主流意识。

当时,电站生活区前排设置的广播设备由我负责。每天除运行倒班、睡觉、定时转播新闻外,在高音喇叭里朗读、播放摘录或亲自撰写“文化大革命”宣传文章,是没人督促的自觉行动。

人们工作与“闹革命”的激情动力,是今天的人们(包括自己)也不能立即道明白的。

随着社会严重对峙,紧张气氛在不断升级。为保证安全,电站生活区处于职工轮流值守状态。值守职工的装备,也从柳条帽、铁棍、长矛,升级到枪械、土枪。

配图03出发西北前29站“武卫戎装”场面

前排左起:杜守江、袁克福、王建军、赵恩民

后排左起:孟祥全、高吉泉、孙富贵

12月底,列车电业局潘顺高、赵立华从北京来到29站。执行从29电站借调人员充实到49电站,填补因政审或其他原因不能随站调迁西北,参加“国防工程建设”的空缺工作。

经当时革委会推荐、列电局同意,包括我在内的锅炉、汽机、电气、化验18人很快圈定下来。

虽然我们大都是20刚出头的年轻人,但都已是独立胜任在各自岗位的骨干。

尽管头脑里都充满着深厚“文化大革命”激情、有着难以割舍的站友情怀,但都感受、理解到这次任务是听从毛主席的话,听从党中央指挥的意义与重要性。

没听说有谁抱怨、推脱、拒绝,大家都在默默地进行着各项准备,收拾行装等待着出发的一刻到来……

三人生最艰难的旅程

谁也不知道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更不知道为谁发电。

凭着电气工段的程振起专程从北京取来的,印有国徽,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印章的一纸介绍信,开始了全程公里的艰难旅程。

当时,全国混乱的局势已十分严重。嘉峪关至新疆列车停驶,兰州至嘉峪关列车也不定时。得到郑州、西安车站军管会帮助,我们方能分段登上西行的列车。

在住宿西安火车站前广场解放饭店的3天期间,用全国粮票品尝小吃羊肉汤泡馍,游览大雁塔名胜古迹。

部队驻兰州办事处告诉我们的目的地是清水(这是一个非常小的车站)。

在兰州等待4天后,在一个排解放军战士排成的人墙护卫下,我们坐在了前往嘉峪关的座位上。

刚坐下,蜂拥的人群挤满了车厢、厕所、走廊,桌椅下、行李架甚至车厢门口、扶梯。其拥挤的景象,在当今,只有在印度人坐火车的画面上才能见到。

坐在座位上动一下腿都是相当困难的事,不能吃饭更不能上厕所。在尽享列车频繁启停及铁轨接缝处哐当哐当噪音和颠簸中,我用自己体温慢慢烘干着因尿失禁浸湿的内裤、绒裤。

这段公里路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配图04等待前往兰州火车期间游览西安大雁塔

前排左起:高吉泉、张国祥

后排左起:常永振、郝德才、袁克福

四任务意义重大负重涉远

经历近30个小时苦熬后,我们到达了清水火车站的部队招待所,感受到了很久没有的安宁与款待。

第二天早上,我们登上了在地图上无法找到,号称有着走向太空、卓越功勋的公里军事铁路,到达了位于大漠深处的额济纳旗青山头地区,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武器试验场,代号为10号的东风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司令部”所在地。

目前仍称呼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际上,离最近的酒泉市还有近公里之遥呢!

在等待第49列车电站机组以及其人员的期间,我们不仅享受着基地自产的肉、奶、细粮等美食(要知道物质供应匮乏是当时全国的主流),还充分领略了这座在极其艰难条件下,无数解放军指战员用血汗建成的这座戈壁明珠。

和当时的平顶山特区市相比,东凤城要整齐美观得多。这里的东风礼堂,是城中标志性建筑。街道上的胡杨整齐地耸立在路边,水库、芦苇、医院、商店、饭店、宾馆不仅一一应有,而且都有一定的档次。处于保密原因,我们通信地址为:兰州27支局34栋26号。

我因为是29站人员中唯一的预备党员,被视为骨干,成为部队基建工程部长韩恩山接见的成员之一。

韩部长热情介绍了“”工程内容,他说:

这是由国防科委决定,在东风基地建设的新发射阵地,用来担负远程火箭试验和东方红卫星发射任务。位于“2号”的原有的导弹反射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中国导弹发展的需要。

阵地基础工程核心就是为新建一个比原有更大、更坚固的导流槽及几个深埋于地下的发射控制间。基地自备电厂因机组小无法承担工程中土方、降水、混凝土浇筑等施工中的供电需求,因此紧急调你们列车电站前来支援。

韩部长要求和告诫我们:这项任务是经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批准的、事关国防安全的大事,要求我们克服派性,团结一致、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圆满的完成任务就是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

在场的29站代表一致表态:一定会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绝不辜负领导信任,以实际行动的成绩向党中央、毛主席、全国人民汇报。

韩部长语重心长说:由于保密原因我们的工作不能公开,当你们看到公开发表的新闻公报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从事研制、放射卫星的工人、……表示热烈的祝贺”词语的时候,你们就会体会到这是党中央对我们工作肯定和表彰。

五奋战戈壁滩

随着第49列车电站机组及人员到达,我们奉调到“2号”施工工地。

当时,大雪覆盖着戈壁,遍地白雪皑皑,滴水成冰。这让我感受到了人生未经历过的刺骨寒冷。

为抵御寒冷,我们穿上基地给我们发放的黑色棉衣、棉裤、棉帽,大头皮鞋,带来绒衣绒裤,戴上棉手套,伸胳膊迈腿都很别扭。

由于海拔高、人人脸色暗红,走起路来气喘吁吁。

从敞篷的解放卡车上下来,我们拖着快要冻僵的身体,进入了解放军工兵连战士给我们搭建的板房内。板房内是用木板搭建的通铺,中间是用汽油桶制成的煤炉。

睡觉前,炉火把油桶铁皮烧得通红,人们可以穿着裤衩嬉闹。夜里炉火熄灭后,大家头都缩在被窝里。寒冷将靠在板房墙壁的被子冻住拽不开,脸盆中没有倒掉洗脚水被冻成冰坨,第二天都无法洗脸。

工地用苇席搭建的厕所,是每天最发怵去的地方。每次大便后,被冻得没有知觉的屁股半天才能恢复过来。清理厕所,需要几个战士使用大锤、用撬杠才能完成。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里开工,其艰难程度是未经历者是无法想象的。

尽管条件如此困难,但列电人特有的能吃苦、能战斗的特有品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49站领导在保定基地都被列为走资派,而被打倒靠边站。基地基建部派出工兵连队张指导员及小马排长,担负电站临时负责人(大家这样称呼他们,临分别留给我的信件及留言签名都已丢失)。

列电职工们以特有的热情与主动,帮助不了解电站、未接触过地方的军代表,熟悉电站工作流程、人员状态,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同时,在那现场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来自解放军对工人队伍地关爱。

在“”工程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解放军工兵连队的指战员在稍后赶到的汽机工程师吴颂年、曹德新等49站职工的指导下,经过昼夜奋战,电站各节车箱稳稳地停泊在新敷设地专用线计划位置上。

配图05列车电站就停在这条运送施工用料、火箭卫星的铁路专用线的尽头

六鏖战在除夕

春节脚步已经临近,接到进行设备安装的命令后,依靠一台电动坦克吊车和人拉肩扛,就立即投入到设备卸车及管道、煤斗等设备安装中。

大家忍受着棉衣里被汗水浸湿着的内衣的煎熬,不时清理着因口中哈气被即将冻住的眼睛、眉毛,不时围拢在燃起火堆旁烤烤冻得发僵的双手。现场听不到抱怨,看不到懈怠。因为大家目标很明确——尽快完成列车电站的安装、调试、并网发电任务。

依靠自己努力,29站郝德才很快熟练地掌握驾驶电动坦克吊车技术。人们称赞着这个又瘦又矮、像猴子般灵巧、跳上跳下的小伙子。在工地运行期间,他独立承担着设备吊装及电站的上煤除灰任务。

列车电站经过调迁的颠簸,调速系统的调试是保证汽轮机安全投入运行重要又细致缜密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

调速器吊装就位时,参与调试安装的29站李树璋在为保证调速器缸盖准确就位时刻,毅然摘下棉手套徒手摆正缸盖。两手瞬间冻伤,他不顾两手起满的水泡坚持完成工作,受到了“”工程现场指挥部领导的多次表彰。

严寒、低温使得润滑油凝结,设备不能转动。指挥部紧急调来几台以航空煤油为燃料的热风机,逐一对将要启动的设备吹热。

为保证电站水、汽循环系统不被冻住灌肠。系统启动前,锅炉依靠发射导弹用的消防车不停地拉水,通过消防水带注入锅炉备用水箱,由蒸气活塞泵供水保证以锅炉的需要。

为防止消防水带冻住灌肠,每次注水都需要四五个人在注水完毕后,就迅速地抱着消防水带将水控干。

大家嬉笑着自己、同伴那被水浸湿冻住了的棉衣、成冰疙瘩的大头鞋,走起路来成狗熊般笨重的样子。穿冻衣、冻鞋工作是安装中的常态。

年1月29日除夕夜,锅炉风机的嗡嗡转动声、蒸汽活塞泵排气喷射声、刺耳高压蒸汽排放声响彻在戈壁滩上。东风基地的电力供应,也已经到了非常紧张的地步。

锅炉尽管只启动了维持燃烧的引风、给煤机,停止了送风机、炉排,但供电电压仍低到可以清楚看到设备转动的程度。

大家轮流用手按住动力盘中空气开关的保护按钮,用绝缘工具顶住开关衔铁,强行保证开关吸合手段维持锅炉升压。

几昼夜连续奋战的疲劳在加剧,大家期待着并网发电一刻的到来。

汽轮机转速在艰难地升高,即使关掉了所有的排气、疏水阀门,但锅炉气压还是越来越不给劲。突然,电站一片漆黑,瞬间所有设备停转,大家紧张的心情达到了极点。

因为我们深深知道,在这种极端严寒的天气下停电,会造成整个电站报废的后果。

作为第49列车电站唯一的技术干部,汽机工程师吴颂年带着几乎哭泣的声调,给电网及有关领导打电话,讲明停电危害、请求立即恢复供电。

在经历10几分钟焦虑,电站终于迎来了恢复供电。

当厂用电投入的一刻,大家的心情也像投入的厂区照明一样豁然敞亮起来。激动的心情、胜利的喜悦,也因为是除夕夜而变得更加丰采。

1月30日大年初一,基地在10号东凤城东风礼堂举行参建人员庆功大会。

会上,“”工程小组长、副司令员张贻祥将军对电站并入基地电网的成绩给予了表彰和肯定,乘火车货车厢参会的电站职工无不感到欢欣鼓舞。

多少年后,每当回忆起用这种特殊方式欢度春节的经历,都会让人感到振奋。

七运行在“”工程前沿的列车电站

在发射现场,我们看到了经历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地地导弹、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第一枚导弹核武器、中程火箭的发射后,对原有发射基础设施严重损伤,大家深深体会到兴建在原发射场旁的“”工程的重要性。立足岗位、一丝不苟地安全发供电,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的决心在每个列电人心中深深地扎下根。

有了充足的电力供应,工程热腾腾展开起来。

环绕在基础坑周围,用于降水的所有水泵运转起来。

几台集挖土、运土、卸土于一身的新式自行式铲运机进行的土方工程,在昼夜不停地进行着。

解放军战士在装满砂、石、水泥、钢筋的一列列车厢上,不停地挥舞着铁锨。

崭新的解放自卸车,不停地往返于工程现场。

浓烟、水蒸汽,从工地旁边的第49列车电站上空不停地飘荡到戈壁的远处。

凭着列电人特有的产业工人精神,没有的是领导、领导权威与督促,有的是每一个列电人执行发电工艺要求的自觉性。

这在大力推行用现代管理制度治理企业的今天,恐怕也是经济学家、企业老总们不好解释的一个案例。

八我的戈壁趣闻轶事

1.“砂石狂舞在苍穹”

春天,是戈壁风沙肆虐横行的季节。虽说都是硬戈壁,狂风几天刮一次,但一刮就是好几天。

一天下午,我一人在锅炉值班。一名担当上煤除灰工作的解放军战士,气喘吁吁地跑来通知我:“沙尘暴就要到来啦!赶紧做好准备。”

为提高我的重视程度,他告诫:“如果在戈壁滩上遇到沙尘暴,就必须找个高岗下的低坑躲起来,否则会被狂风卷走的”。

听完他的通知,我抬头往车厢外一看,顿时十分吃惊。

位于东南“3号”方向一片漆黑,昏天黑地这词用在这儿一点也不过分。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管这是我人生从未见过的场面,没有考虑害怕时间,我赶紧关牢所有门窗。随即躲在锅炉车厢门口角落里。

不一会儿,狂风卷着黄沙和碎石吹打着车箱,发出“当当”的响声,整个车厢剧烈地晃动起来,紧张心情顿时提到嗓子眼:“大风会不会吹倒车厢?车厢晃动会不会造成车厢管道突然漏泄?会不会造成系统突然停电?……”,脑子随着狂风吼叫,在不停地翻转着。

20多分钟后,天逐渐放亮,风逐渐变缓,电站依旧在平稳地运行着。我庆幸这次有惊无险的历险。

只是,凡有平面地方都积满了有两公分厚的粗砂。从仪表玻璃的反光上,看到自己满身、满脸厚厚的沙土样子,忍不住扑哧一笑:哈哈,今天晚饭又要吃上有沙子的饭菜啦!

2.一次永远值得炫耀的记忆

基地试验各种小型号的导弹是经常的事情,虽然都很好奇、想看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射。只是听到响声,看到已飞到半空的瞬间,才能惊奇地发现。

当时,参加“”工程另一只工人队伍,是叫“兰建”的公司。因为发生司机歪着头看突然发射的导弹,后面的车没看到前面车已刹车,致使两辆崭新的解放牌自卸车严重追尾。

说真的,还真得感谢这两个肇事司机。因为他们给了我们一次欣赏一般人享受不到的,令人震撼场面机会。

我们接到通知说:“基地首长特别批准,让所有参建工程的工人们观看气象火箭的发射过程”(“和平二号”固体燃料火箭)。

配图06观看气象卫星发射现场

下午,所有参建人员准时到达了“工程”东侧。我们躺在戈壁滩地面上,凝视着山脚下的“3号”发射场方向,等待着发射一刻的到来。

导弹缓缓地竖立起来,十几辆各种功能的车辆穿梭在准备发射的导弹旁边作业着。

半个多小时后,一颗信号弹升起,作业车辆一辆辆驶出导弹区域。

“快发射了!”“快发射了!”有人喊了起来。

躺在戈壁滩地面上的人们,呼啦一下都坐了起来。

红色信号弹第二次升起的几秒种后,浓浓黑黄色烟从导弹底部冒了出来。随着火焰喷出,火箭艰难地从地面冉冉升起。

在震耳欲聋的声音中,大家捂着双耳,目视着火箭拖着长长的、明亮照人的火焰,越来越快飞向高空。瞬间,消失出视线外。

看到火箭拖着的五彩缤纷火焰,人们欢呼雀跃起来,那五颜六色的画面比彩虹还要丰彩。目前的摄像技术也反映不了那漂亮画面,替代不了在现场观看产生的震撼效果。全宿舍人们激动地都睡不着觉。

49站汽机王占兴师傅欣然画出导弹发射的水彩画,他画画水平真实反映了发射画面,令人赞叹不已。几十年后,也不知现在还保存着他的佳作吗?……

3.艰难困苦中的“甘之如饴”

在干旱少雨的夏季来临前,电站职工搬进来解放军战士用干细砂填缝、垒码的红砖房里。和睡通铺相比,住宿的条件提高不少。

白天气温最高可达40摄氏多度,电站车厢在热力设备和阳光双重烘烤下,处于“铁板烧”状态。

及时冲洗已经变得发硬且布满汗碱的工作服,是每次下班的第一要务。

睡觉前,得把一桶桶水倒在地面上,醒来后还是口、鼻干的流鼻血。晚10点后,还得盖被子。

电站运行重要性,需要每个值班人保持高度紧张状态,而工地嘈杂施工声、夜里三四点就开始,在宿舍旁发动汽车轰鸣声音使人无法睡眠。

失眠症、关节炎这两个名词,是我自那段经历后,伴随着我几十年都抹不掉的人生插曲。

虽然如此,我们的业余时间还是很充实的:

去欣赏欣赏工程施工的热闹场面,攀登在胶带塔、勤务塔上,瞭望发射场周围景色。

现场学习七机部工人们的氩弧焊,单人边攀爬边保温等技术。

有从武斗中的保定带来的子弹,还可以找工兵连借支枪过过枪瘾。

带着在戈壁、高海拔特有紫红脸庞,分享着一批批探亲归来职工的喜悦心情与美食……

这一切,给我们提供了在艰苦、紧张、单调工作生活中的乐趣。

配图07胶带塔、勤务塔矗立在戈壁滩上

为保证工程进度需要,现场指挥部经常会抽调电站人员参与解决施工、设备安装中出现的问题。

诸如,曾帮助地下控制室缸体裂缝焊接,参与发射井基础钢板焊接会战。

焊接会战中,列电人不怕疲劳连续几昼夜奋战在现场。因为现场人员密度大,屁股靠着屁股的焊接,曹德新、张国祥的等人两眼都被电焊弧光击伤,天天肿的像小灯笼似的。但他们仍坚持到工作结束。

工程指挥部多次对列电人工作精神给予表彰和肯定。

九结束语

到年11月,近10个多月为“工程”供电期间,列电人恪尽职守在各自运行岗位上。大家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团结一心积极工作,做到了安全平稳的发供电,有力的保证了“”工程施工和东风基地电网用电需要。

直至工程完毕,基地电厂新安装的千瓦机组投产,期间没发生过一次停电事故。

第49列车电站以其在“”工程中的表现,完成了向党和国家交出列车电站、列电人合格答卷的承诺。

配图08-1职工通行证

配图08-2职工通行证

50年今天,所有参加“东方红一号”地球卫星基础工程发电的第29列车电站站友们都已越过古稀,向着耄耋之年进发。他们退休生活在大江南北,其中有近三分之一已驾鹤西去。

闲暇之余,我幻想着白发聚首动情时刻的到来。大家可在一起,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顾那段蕴含在艰难奋斗之中的美好回忆,现在看来实现这种愿望恐怕是很奢侈得了。

这也是我萌发用文字回忆历史的意愿。趁我们头脑还清晰,通过撰写回忆文章方式,希望人们能够透过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内容,了解作为一个列电人艰辛与收获,表达出作为一个列电人对工作负责与执着,彰显出一代列电人对党和国家热爱与忠诚。

同时,也让人们了解、记住列车电站、列电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也曾经为中国的国防、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过默默的贡献。

年代久远,时间不准确地方敬请好友纠正,感谢张裕阜、李树璋、乔木、列电编辑部等同志对编写这篇回忆的支持。

十分想念第29列车电站借调去49站的站友,他们是:

锅炉:郝德才,张国祥、王建军、高吉泉、李长江、刘荣厚、高南征、李山立、牛志红

汽机:常永振,姜国武、李树璋、袁克富

电气:刘圣敏、张福振、程振起、

化验:张裕阜、王继生

(年7月于河北廊坊)

高吉泉

年5月出生,籍贯天津市。年10月,天津电力技工学校锅炉运行与检修专业毕业。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中石油管道局正式退休。工

年10月,由天津电力技工学校分配至河南平顶山29列车电站。

年12月,借调第49列车电站,至酒泉卫星基地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基础设施施工发电.

月11月,返回第29列车电站。

月7月,随电站迁至河南明港。

年,调至河北廊坊中石油管道局基地管理处技术科。

年,调任河北廊坊中石油管道局电信公司轮胎厂副厂长、工会主席。

年7月,通过自学考试获河北大学统计专业大专毕业证书。

年6月,中石油管道局退休。

年10月,任河北廊坊新奥集团旗下之新奥物业公司设备主管、总工程师。

年8月,任河北廊坊宁远物业公司总工程师、安全总监。

年12月,再次退休。

作者简介

通联:赵文图

推荐阅读

0305《百年电力》中的列车电站

0316《百年电力》中的唐山大地震

0323国家电网报:列电时代一个辉煌的记忆

0323赵文图:列电退役,历史不会忘记

0309季诚龙:中国电业史上的辉煌一页

0410张增友:难忘的岁月

0413车导明:回眸在筹建列车电业局的日子里

0504杨文章:中国列车电站诞生前后纪事

0518张增友:十八位列电人去苏联学习的前前后后

0731张作强:从49站到52站的震后记忆

1116陈光荣:首台国产机第29列车电站诞生记

1120陈光荣:忆29站首任厂长王永华二三事

0104赵文图:武装冲击下的第29列车电站

长按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