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501962.html 傍名人必然成瘾。否则不会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据史籍载,明代弘治末年流传这样一副对联:“杜诗颜字金华酒,海味围棋左传文。”金华酒与风流遗韵的杜甫的诗、颜正卿的字、左氏的文章这些中国文化的精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饮金华酒之风雅。 其实,金华酒不必傍名人也大有乾坤。 所谓一方水酿一方酒、一方酒醉一方人。 一壶浊酒迎贵客 民以食为天。酒是水中尤物,既有水的柔美,又有火的烈性。而家酿米酒,不是食物,又胜似食物。更何况,“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千百年来,酒发酵了人间无数的悲欢离合,也升华了人们无数的激情和梦想。 壹 米酒,统称黄酒。东阳方言南北有异,同为家酿米酒,北乡叫“春酒”,南乡则叫“年酒”。至于为何会有这种语言差异,我不曾探究,但我知道,无论东阳南北,酿酒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理化反应,也是一场甜美的心情之旅。 东阳市与磐安县原本一家,民间风俗大同小异。我老家潘庄的酿酒习俗,就和东阳南乡一致,大多选在立冬之后,俗称冬酿。 “十月酒,家家有。”农历十月是“小阳春”,过早天热,酒易变酸;迟了天冷,酒会冻缸。酒成之后,封缸月余,恰逢过年畅饮,米酒便叫“年酒”。 窃以为,“年酒”文雅,有两层含义:一是过年喝──小年夜开喝,直到元宵息灯;二是喝整年──从耘田插秧开始,直至秋收冬种结束。 酿酒始于浸米,水与米的比例大约是1.5:1,浸泡两天一夜后沥干备蒸。而“甑”像木桶,有屉无底,是专门用来蒸饭的,俗称“饭甑”。 蒸饭多用土灶,饭甑放置在煮开了半锅水的铁镬里,添上硬柴,糯米便快乐地蒸起桑拿。咕噜咕噜的水泡腾起了氤氲的蒸汽,让糯米的清香充盈整个厨房。直至加了十来次的柴火,添了七八瓢的水后,期待已久的“粢饭”终于出锅:不烂不焦,颗粒分明,富有弹性,十分馋人。随后,用凉水将饭扒散,摊晾在篾团上,防止它粘成饭球。 时间拿捏是摊晾的关键──饭团太热,酒会变酸;冰凉,又会冷缸。其间,可将“活水”(山泉水)烧开,舀进酒缸待凉。糯米饭和水的比例要看农户对米酒浓淡的爱好和家境而定。但酿酒的缸必须干净,忌用腌过咸菜的陶缸,否则酒易变质。 农家酿酒需要酵母,俗称“曲头”。制曲人家有祖传秘方,从不外传,谁家酿酒都得预订,不失为一谋生手段。正因如此,旧时东阳人爱用辣蓼、谷粉等制成的蓼曲——“白药”酿酒。只因白药酵力有限,所酿之酒清水样,虽好进口,却后劲不足。这酒便是“浊酒”、“水酒”,曹操、刘备喝过,李白还千杯不醉呢,是真正的“薄酒”。而“红曲酿酒,破血行药势”(元·《日用草》),一经出现,便替代了白药,故有“神曲”美誉。 “曲”是酒引。在糯米饭将凉未凉之时,将红曲按米与水的比例一把一把地撒入饭中,拌匀后倒入盛着水的酒缸,扒平,再用木制长筷(俗称“酒戳”)在饭中扎许多孔——一个小孔,就是一个酒窝。之后,盖上摊晾用的篾团,上覆蓑衣、破棉絮等保暖用具。 酿酒怕冷,低温会影响红曲发酵。因此,酒缸大多摆放在灶间或卧室,为的就是保暖。初始,酒缸是沉默的,每晚睡觉前打量几眼,却不能揭开缸盖。约略十来天后,趴在缸盖上嗅嗅,隐约有一缕难以捉摸的甜酸气息,好闻得很,忍不住会掀开盖子,偷喝几口──这酒绵甜,俗称甜酒。要不了多长时日,酒香便浓郁起来,睡梦中还会不经意地闻到,露出“醉美”的笑容。 东阳人酿酒,还爱翻皇历——择日,务须避开庚、戌、辛日。据说,遇庚日谓之犯庚,俗称酿不成酒;“戌”、“水”谐音,俗谓戌日酿酒要成水;辛字意近于酸,俗谓辛日酿酒要酸。操作时忌说醋,否则,所酿之酒会变酸成醋。 家中米酒是妈妈一手酿制的,是否也要择日,早年不曾问过。只记得酿酒的日子,妈妈总是特别大方细心,年耗糯米少则一担多则三担。只等酒清糟沉,便将酒笞插入酒缸,过滤酒糟,舀酒入坛。之后,再将酒坛置放在铁镬中,隔水蒸煮。只有此“蒸”,才能沉淀香洌,让米酒变醇变老。 贰 东阳人好客,家家恪守“远亲不如近邻”之祖训。就说酿酒吧,糯米饭蒸熟,必定要打一碗馈送乡邻,俗称“分粢饭”。酒成之后,再取之馈赠乡亲,谓之“尝新酒”。特别是腊月时节,东阳乡下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食猪福、喝年酒,再为左邻右舍奉上一碗香喷喷的猪血豆腐。 犹记得,这“猪福”虽比不上城里的饭局豪华,但亦讲究盘头荤素,功用一致。哪怕是世仇,只要酒杯一端,积怨便在碰杯声中化解。 乡村酒桌,以米酒为主,规矩颇多。修灶上梁、红白喜事自不必说,即便是朋友初交,也要摆席招待,再邀几个善饮的同道作陪。喝过见面酒后,酒席才算开始。大家自找酒伴,频频举杯——喝一杯,一心一意;喝二杯,好事逢双……只要客人喝得尽兴,什么由头都行。当然,相熟之后,也便少了繁文缛节,一口海碗一把花生或者一碟咸菜也就足够,一切都在酒(久)中。 先父喝酒,始于8岁偷喝甜酒开始,终其一生,足足有80年的酒龄,尽得米酒真味。譬如,只喝米酒,从一而终;以陈为贵,少喝或不喝新酒;一天两顿,每顿半斤,不多不少;酒要烫热,特别是在冬春和秋天。 酒规是一种自我约束。先父的酒规,有些是科学的,有些却不近人情。平日里,除了对远客近亲热情相待以外,他很少请吃,即便是逢年过节。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不是家中缺酒,也不是先父抠门,实在是性格决定命运──既憨又耿。在家里,他是当家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了家门,他不会弯腰,更不会奉迎。说到底,他瞧不起假公济私、恃强凌弱之辈,以至风华正茂的年月,屡遭政治磨难,吃尽排挤、刁难、报复、批斗、抄家的苦头。 老妈曾说,无论是脾气相貌,我尽得老爸遗传,只是没有他那个“酒瘾”,这是我的高明之处。但在我看来,“瘾”有雅俗之分,老爸之“瘾”有酒规约束,既高雅又迂腐,我是自叹弗如。 家和万事兴。老爸健在时,我还能陪他对饮,酒后闲话,再泡一壶酽茶。他走之后,也就无以为学了。好在岁月这东西早已柔化了我们,犹如再呛人的烈酒,时间一长,也会变得醇和。 酒是陈的香,人是故乡亲。米酒的最大魅力,就是那股看似没什么特点的“温厚”。一杯热酒,一指流年。你我之间,一切熟稔的久违的,一切清晰的遥远的,还都在梦里泊着,从未老去。 叁 杜甫的诗 颜正卿的字 金华的酒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金华的考古工作者,在金华境内的东阳县古光乡古渊头遗址、义乌县平畴乡平畴遗址、武义县德云乡红山村凤凰山遗址等西周遗址里,发掘出一批原始瓷,其中有许多为当时的酒具,如尊、罐、盉等等。我们可以得知,金华的酿酒业至少可追溯到西周中期。金华浦江有“万年上山文化”,被认为是人类稻作的起源地。有资料表明,金华地区是我国谷物酿酒技术较早的地区之一。 古人惯用地名冠以酒名,延续至今,如茅台酒、汾酒、绍兴酒等。在古代,金华地区的婺江流域、东阳、义乌、兰溪等诸县所产的外销酒,都称金华酒,也称金华府酒。据史载,吴越王钱镠为偏安江南,岁岁向五代各王朝进贡,其中的绍兴酒和金华酒为定制的贡酒。宋代金华酒业发达,北宋熙宁年(—)金华的酒课已高达“三十万贯以上”。元代金华是我国主要的产酒区之一,当时“江浙行省的酒课约占全国酒课收入的三分之一强”。元人宋伯仁《酒小史》中列举了许多我国名酒,大致是春秋至元代的历代名酒,如春秋椒浆酒,蓟洲意珏仁酒,金华府金华酒等,可见,在元代,金华酒已成为名酒。 陆游苏轼也爱金华酒 唐代诗人韩翃在《送金华王明府》诗中的“家资陶令酒,月俸沈郎钱”是至今见到对金华酒最早的颂吟。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与诗酒为伴,写过无数首有关酒的诗歌,他在《武昌西山》中有:“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的佳句,湖北的樊口春酒非常有名,樊口春酒原名叫潘生酒,有史载,潘生原名叫潘大临,浙江金华人。 南宋大诗人陆游善饮酒,他在《龟堂独酌》的诗中有“一榼兰溪自献酬,徂年不肯为人留”之句,这是陆放翁喝了兰溪造的瀔溪春酒后,对金华酒的赞誉。 《金瓶梅》里写得最多的酒是金华酒 古典名著《金瓶梅》里写了许多饮酒的情景,也提到了许多名酒,但写得最多的是金华酒。如第二十回,李瓶儿教迎春:“昨日剩的银壶里金华酒筛来。”第三十四回:“西门庆看见桌子底下放着一坛金华酒便问:‘是哪里的?’李瓶儿不好说是书童买进来的。”第三十五回写到吃螃蟹,月娘吩咐小玉:“屋里还有些葡萄酒,筛来与你娘们吃。”金莲快嘴说道:“吃螃蟹得些金华酒吃才好。”除了《金瓶梅》以外,明代还有许多小说中也描写了金华酒,如明代小说家邓志谟的《刻五代萨真人得道骂枣记》中:“开了碧澄澄的金华酒,煮了滑溜溜的玉糁羹。” 金华酒的遗迹 酒坊巷:顾名思义,这里曾有过酿酒作坊,小巷古风犹存,它位于金华古子城西侧,全长米,宋朝时酒坊巷叫桐齐坊。在明代初年,一名叫戚寿三的酿酒师傅在巷里开设酒坊,酿制金华酒,巷名因此被取名为酒坊巷。 酒泉井:金华古子城酒坊巷中段西侧,有口宋井,其名叫酒泉井,酒泉井的得名是清光绪年间,金华知府继良亲自命名的,到了清末,金华酒已衰落,知府继良深谙金华酒的兴衰历程,为怀念昔日辉煌了近千年的“色如金,味甘而性纯”金华酒,他把酒坊巷内这口曾酿制过名酒的古井命名为酒泉井。 婺州窑酒器:婺州窑历史悠久,早在多年前即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华的先民已经制造陶器。从金华地区各遗址出土的陶瓷中,古代酒器占有一定比例,如罐、瓿、樽、盉、壶、杯、盏等等,包囊了古代酒具的四大类,即盛酒类、温酒类、注酒类、饮酒类。年,金华市区酒坊巷西侧的建筑工地上,发现厚达1.2米的元明时代的酒坛碎片堆积层。 民间酿酒遗风和悠久的饮酒习俗:沉寂了几百年的金华酒是传统民间作坊酿制,靠师传来递艺,靠外销而盛名,外销滞了,内需本地,北方人不爱喝,南方人依然喝;京师失宠了,民间照旧喜欢,所以金华酒不会失传。明末清初,由于外销酒的停滞,此时,民间家酿酒却悄然兴起,一种自产自销为格局的传统酿酒作坊也应运而生,今天,金华农村几乎家家会酿酒,户户有醇香,几百年来民间酿酒遗风存续至今。 悠久的金华酒文化,更多的是以非物质文化形式传递的。在金华民间,四时八节、庆典礼乐无不飘逸着金华酒文化的芳香。酒,融入到人们的人生旅程中:出生酒、满月酒、周岁酒、生日酒、择日酒、定亲酒、婚酒、寿酒、丧酒……酒,又酣畅在民俗风情里:造房有奠基酒、开工酒、上梁酒、乔迁酒……收禾要开镰酒、庆丰酒、封镰酒……学艺要拜师酒,入塾要迎师酒……正如辛弃疾所云:“天下事,可无酒?”酒,造就了金华人尚饮、善饮、豪饮的性格。滔滔的婺江水贯穿于金华广袤田畴间,滋养了这方的风物和民俗,也孕育了独特的金华酒文化。(作者:潘江涛,金华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