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7-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前些年,我母校酒泉中学何端中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过酒泉糊锅,还有酒泉电视台也摄制过一个电视短片“酒泉糊锅”。作为老酒泉人,我是完全赞成的。

今天,我也说说酒泉糊锅。说糊锅是酒泉名小吃,其实它就是肃州区的一种早餐。年,我调敦煌工作后,有人告诉我,东街上酒泉人开了一家糊锅店,没有顾客,不到一个月就倒闭撤回了。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何老师说酒泉是丝绸之路重镇,当年川流不息的商贾车队住车马大店,车夫们背在路上吃的干粮各色各样,春去秋来早起天凉,就把各自带的干粮集中起来,在锅里一煮,热气腾腾,糊糊涂涂,分来一吃,不单一饱,而且浑身冒汗,十分且意,精神抖擞地匆匆赶路了。这个说法可能就是糊锅的来历。

我生在酒泉城,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吃糊锅是酒泉人的习俗。五十年代,正经的糊锅店在邮电街,名叫春园。前店后厨,烧糊锅的大锅是支在门口给顾客盛的,客人端着满溜溜的碗进到店里坐着吃,或者就在门口的条橙上坐下吃。以后这个店搬到邮电街口的东街上,铺面依然很小。另一处是南市场,是无店经营。材料备在一个车子上,火炉固定在市场里,每天现点火勾汤叫卖。那时糊锅分荤素,鸡汤勾粉芡,再放少许鸡丝,加上粉皮、面筋和碎麻花,这叫糊锅。还有一种叫素面筋,没有鸡汤肉丝和麻花。五、六十年代糊锅2毛钱一碗,素面筋1毛钱一碗。老人小孩也可以1毛钱吃糊锅,也可以吃5分钱的素面筋,那都是盛多半碗,童叟无欺。那时候的经营很灵活,比如可以不要麻花,多要粉皮和面筋,也可以不要面筋多要麻花。还比如拿着小钢筋锅或者瓷盆,盛几碗带回家吃,有经验的人盛回家分着吃,总能多分出一碗半碗来。吃糊锅最大的特点是任何时候,任何一碗,都盛得很满,因为汤稠似乎都能冒尖了,用酒泉话说就是撇流晃荡。我常常想,吃糊锅的这些习俗一直传承至今,这恰恰就是酒泉人厚道的一种表现,也许这就是糊锅常盛不衰的一个原因。前年中央电视台播舌尖上的中国,就选中了酒泉糊锅。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酒泉糊锅店增加了几处,春园也有了分店。九十年代,为保住这个特色小吃,酒泉地区的领导还拨专款,给了一些支持。如今酒泉城里至少有七八家店铺,还有电商专营,各种原料调料一应俱全,不回酒泉照样吃糊锅。我从小就爱吃糊锅,吃出名了。“酒泉糊锅”电视片上,记者采访何端中老师,他说利民离开酒泉多年了,每次回家乡,天天早晨一碗糊锅。此话不假。这些年我老伴为满足我这个嗜好,学会了做糊锅,味道不比店铺里的差,儿子只要听说家做了糊锅,肯定早早就来了。她烙的面筋饼也很讲究。

几乎所有在外地工作和上学的酒泉人,回到家乡最大的享受就是吃糊锅。其实,没吃过的人很奇怪,大早晨那么粘粘糊糊的一碗,怎么吃得下?我不想再讲糊锅多么好吃,就那股略带苦涩的胡椒味就很吸引人了!糊锅的味道,就是舌尖上的酒泉。酒泉人回到家乡,吃糊锅那是必须的。如果没吃糊锅,就和没有回到家乡一样。家乡是游子心灵的寄托,这种寄托首先表现在舌尖上。那么,酒泉人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在外地,舌尖上的记忆自然是最强烈的,糊锅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酒泉乡亲们,我说得对吗!(年2月于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