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酒泉老照片里的那些街街巷巷

“肃州古城四四方,一座鼓楼立中央。太极八卦锁阴阳,东西南北分四向。”这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它既高度概括了肃州古城的基本形状和钟鼓楼的位置,又指出了古城是按八卦原理布局的。

肃州古城自明朝洪武年间整修扩建城池以来,街巷和所有建筑都是以钟鼓楼为基准点,向四周辐射修建的。古城区历经明朝和清朝,发展到民国时期,形成了4条大街,9个大十字,18条小街,18个小十字和36个半截巷子。肃州古城实际是一座东西略长,南北稍短,略呈长方形的城池。

肃州古城自明清时期以来,是河西地区最大的一座城池。发展到现在新老城区合起来,比原来扩大了好几倍,特别是老城区比以前更加整洁更加繁荣。现在酒泉已经是观光旅游的胜地,一年四季到这里的游人络绎不绝。一些外地人到酒泉后都说:“我到许多地方旅游都会转向,惟独到酒泉不转向,原来是酒泉城的方位正,街巷格局分明。”

东大街

(年莫理循拍摄的鼓楼东侧)

鼓楼以东的东大街,明朝时叫长巷子街,以后才叫东大街。

鼓楼以东的第一个大十字,明朝时叫发放十字。明清时期发放罪犯,释放刑满人员,大都在这个十字执行,因此得名叫发放十字。这个十字往北的街道,明朝时开有几家烧酒作坊,因此叫北烧酒巷,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朝。北烧酒巷的北端有一个小十字,叫文昌小十字,小十字直通北面的文昌庙,这个巷子就叫文昌巷子。年酒泉和平解放,政府在北烧酒巷修建了第一所卫生院,以后就把北烧酒巷改叫为卫生街,一直沿用到现在。

发放十字以南,明朝时也开着几家烧酒作坊,因此叫南烧酒巷,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朝。南烧酒巷的南端有一个十字,叫酒馆小十字。小十字以南直通陕西会馆,这个巷子就叫会馆巷。年,在南烧酒巷的西侧修建了酒泉县参议会“议庭”,“议庭”是代表“民意”的机关,因此就把南烧酒巷改名为民意街,沿用到了现在。

鼓楼以东的第二个大十字,原名叫麻绳街十字,因为十字南北开有几家制作麻绳的手工作坊,因此而得名。十字向南为南麻绳街,明朝末年在这个街道修建了镇台衙门,年,河西警备总司令部驻扎在镇台衙门,依据“崇尚武德”之意,改名为尚武街。麻绳街向南有个小十字,叫镇台小十字,小十字以南叫府衙巷,直通火神庙街。

麻绳十字北面为北麻绳街,清朝时建有驻军的物资仓库,故又叫营仓街。它的北端有一个小十字,叫营仓十字,小十字北面直通三道巷,三道巷又直通北水池沿子。民国时期,在北麻绳街设置了邮政、电信局,就改名为邮电街,沿用到现在。

鼓楼以东第三个大十字,原名叫娘娘庙十字,因十字南面有娘娘庙而得名。十字向南明清时期叫娘娘庙街,娘娘庙街南端有一个小十字叫贡院小十字,因建有贡院而得名。小十字以南叫贡院街,直通直东会馆。年,在娘娘庙街西侧的“肃园”修建了青年馆,到后来娘娘庙街改为了青年街,沿用到现在。

娘娘庙十字以北原名叫“郭府巷”,因肃州举人郭维城府第在此巷内,就叫为郭府巷。郭府巷北端有一个小十字叫头道巷小十字,小十字往北直通北水池沿子。

东大街第三个十字往东直到东城门这一段内,南面有雷祖庙巷,雷祖庙以南的半截巷子直通直东会馆的东侧,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大众巷。第三个大十字往东的北面是王爷庙巷,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人民街。王爷庙巷的北面连着头道半截巷,头道半截巷的东北角是北斗宫。紧挨东城门的南面是顺城巷,北面是教场巷,直通大教场。东大街街道两旁古建筑和民居房屋最多也最集中,是明清时期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南大街

(年莫理循拍摄的鼓楼南侧)

鼓楼以南为南大街,明朝初年叫修文街。

鼓楼以南的第一个大十字,明清时期因兵备道常在这里列队阅兵,故叫阅武十字。大十字往东叫阅武街,阅武街的东端小十字叫吉祥小十字。小十字往东穿过弥陀寺直达三官楼街。因街内北侧有一座花园,清朝初期改为肃园,以后就把整个东西贯通的街道叫做肃园街,沿用到现在。

大十字往西因明朝时设有肃州卫指挥使的府衙,这个巷子叫卫门街。卫门街的西端叫洪家小十字,小十字往西叫城隍庙街,城隍庙街的西端叫城隍小十字,小十字往西直达城隍庙。大十字以西因年设有甘肃省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就把整条街统称为专署街,沿用到现在。

鼓楼以南的第二个大十字,称为南门小十字。十字以东为火神庙街,火神庙街的东端是会馆十字,因南侧有陕西会馆而得名。小十字往东直达武庙丁字路,丁字路往东直达酒泉书院,故又叫书院丁字路,丁字路往东就是直东会馆。这一片区内有孔庙、酒泉书院及以后建立的酒泉师范学校,民国初年就把这条街道叫做东文化街。南门小十字往西明清时期叫南湾石佛寺街,街西端第一个半截巷叫沙井巷,往西的第一个丁字路向北明清时期叫木梳街;再往西第二个丁字路向北明清时期叫洪家十字巷;再往西的一片空地叫石佛寺湾子。后来因为在巷子西端修建了河西中学,毁掉了石佛寺,就把石佛寺街改为西文化街,沿用到了现在。

西大街

(年的酒泉城西大街田卫摄)

鼓楼以西是西大街,明朝时叫无门大街,因肃州古城没有正规的西城门而得名。

沿大街向西,街北米处是一个半截巷子,叫老人巷。西大街的第一个大十字,叫头道十字,十字以北直通县城储粮大仓的南门,这个巷子就叫仓门街。仓门街实际是一个半截巷子,它北端的丁字路叫仓门丁字路,向东直达北大街。

头道大十字以南叫卫门街,因明朝时肃州卫指挥司的大门面对街面,设有门卫,故叫做卫门街。卫门街向南的小十字叫洪家小十字,小十字以南是木梳街,木梳街直通石佛寺街。民国时期把这条南北贯通的巷子改为小西街,沿用到现在。

西大街向西的第二个大十字叫哨墙大十字,大十字以南称南哨墙街,南端有一个小十字叫城隍庙小十字,小十字以南叫城隍庙小街,小街直通石佛寺街。哨墙大十字往北叫哨墙街,街的西侧建有昭忠祠和张爷庙。北哨墙街北端清朝时建有天主教堂,又称为天主堂巷。后因这个地段在县大仓的背后,新中国成立后,把这个巷子改称为仓后街,沿用到现在。

西大街向西的一段叫药王庙街,向西直达西城墙,城隍阁坐北向南。药王庙门前的丁字路,向南直通城隍庙街,再向南直通南城墙的石佛寺湾子,这一地段内是古建筑最多的地方。

无门大街的仓门街和仓后街中间地段,因清朝时设有道台府衙,故又把无门大街称为道门街(即现在肃州区政府所在地)。清朝末年开辟了西城门,才正式称为西大街。

北大街

(年莫理循拍摄的肃州北城门)

鼓楼以北称北大街,明朝时称为北修文街。因清朝初年在北门内修建了关帝庙,故又把北大街称为关帝庙街。民国时期正式称为北大街,沿用到现在。

北大街向北的第一个大十字叫文庙大十字,因十字以东建有文庙而得名。十字以东第一个丁字路,叫三官庙巷。向东第二个丁字路,是一个半截巷,叫文庙半截巷。向东到文昌小十字,穿过小十字直达郭府巷。明清时期这条东西贯通的街叫文庙长街,民国时期提倡实行共和制,故改名为共和街,沿用到现在。文庙大十字以西直通县大仓,是一个半截巷,叫仓门东巷。

北大街向北第二个十字叫北门小十字,也叫关帝庙十字,因关帝庙门直对大街,故得名。关帝庙十字以东叫北市街,因建有三官庙,也叫三官庙巷子。三官庙巷东面是官井巷,因乡下人常到这里卖农副产品,故又叫北市街。北市街东端直达北水池沿子。关帝庙十字以西,直通哨墙街北端,即现在的仓后街北端,当时叫仓北巷子,现在叫北门小十字西街。

(本文所列肃州古城四大街的基本格局,是依据明清以来有关肃州古城的一些零碎资料及先辈文人的记载,按四大方位整理罗列,以供以后研究和参考。)

文章转载于酒泉热线

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