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甘肃》之酒泉——丝路明珠1、历史沿革 今人知酒泉,一则曰航天城,一则曰敦煌,当然也有好旅游者,会想到月牙泉,夜光杯。后来,随着敦煌学声誉日隆,盖过了酒泉,知敦煌而不知酒泉的人大有人在。这是酒泉的今生,至于它的前世,基本都躺在发黄的典籍和册页中,今天我们就来翻翻故纸堆,看看酒泉的来历。 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羌族指月支,乌孙即“戎”的转音。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蔬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范围。 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实际上,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到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到汉文帝前元四年(前年),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迁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带,征服了那里的塞种人,留居下来,史称“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连间的,史称“小月氏”。自此,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年)五十多年间,酒泉一带为匈奴族驻牧地,故又称匈奴右地。 元狩二年(前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交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距今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此时,汉朝设立酒泉郡,就是以泉名为郡名的。而《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前年)可能是设置敦煌县的时间,而不是置郡的时间,因此,不能把置敦煌县的时间定为建郡的时间。不过酒泉县与酒泉郡却同时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年),当时不叫酒泉县而称“禄福县”,为郡的驻地。直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年),改禄福为“福禄”。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年)始置酒泉县,肃州的名称开始应用。 汉武帝霍去病雕塑从西汉设置酒泉郡,到北魏太延元年(公元年),均称酒泉郡,长官称太守,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年)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公元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为剌史。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年),酒泉地方属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并建“肃州千户府”,至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据。唐末至五代(公元-年)酒泉属回鹘(最早居牧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宋(公元-年)时,酒泉归西夏(羌族中的一支,称西夏国),西夏败亡后,酒泉归蒙古,公元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公元-年),设肃州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明代(公元-年),置肃州卫,长官称“指挥使”。清代(公元-年),改置为肃州直隶州,设知州。中华民国(-年),于年置安肃道,设道尹,公元年改尹为“行政长”。公元年改设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长官为专员。年酒泉解放,置酒泉专区,设专员至今。 据考古资料和文化遗存、文字记载,古代酒泉,林木茂密,草地广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早在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畜牧业已很发达,并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生产。优越的地理环境,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这块肥美的土地较早地被人们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年在今敦煌市古董滩以北就采集到属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各一件,年在杨家桥乡鸣山村发现石器,年在玉门关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新石器朝代陶罐和陶钵各一件。经考古鉴定,和玉门火烧沟文化同属一类。足以证明,最早在新石器时代(上古为羌戎所居之地),这里已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且发展了手工制陶业和畜牧业。今酒泉市境内的马营河、丰乐河、讨赖河流域,早在年-年前后,就有人类集聚。 目前,在酒泉市20多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范围内都有先民的遗迹留存。在下河清白疙瘩,安西的甜水井,敦煌的玉门关等处,多次发现汉代屯田遗址,其沟渠、田埂遗迹,至今清晰可见。《史记.大宛传》记,公元前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兵至敦煌,往来二岁,“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试想如果当时敦煌农业不发达,这些军需粮秣的筹集供应是无法实现的。可以肯定,西汉的酒泉、敦煌一带,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哨阵地,而且是中国西部区域开发的基地。 2、人文古迹酒泉市东临张掖,西连新疆,南接青海,北连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40%。现辖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瓜州县、金塔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7县市。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还有阳关、玉门关、汉长城、鸣沙山、月牙泉、孟轲冰川、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玉门石油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瓜州榆林窟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阳关镇。西汉初年,强悍的北方匈奴控制着蒙古高原及甘肃的河西地区,对汉王朝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年张骞回西安,向汉武帝详细报告西域和匈奴各方面情况,使汉武帝产生了与西域各国交往的念头,下决心开辟河西走廊这条交通要道。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匈奴,打垮休屠王和昆邪王,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同时,修建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公元前年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各国进行友好交往,从此,开通了丝绸之路。现在的阳关遗址仅存一座伫立在墩墩山上的汉代烽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阳关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距敦煌公里,玉门关以西85公里的地方,有一处风蚀地貌群落,俗称魔鬼城,截至年,已建成中国地质公园。在一条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干涸河床地带上,雅丹密布,丘峰林立,形态各异,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体,规模之宏大,气势之浑雄,均属世界罕见。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安西锁阳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酒泉市东北公里处的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境内,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载人飞船和火箭导弹的主要基地。基地亦肩负残骸回收、航天员应急救生等任务。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地始建于年,海拔米,占地面积约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现装配、发射场位于北纬40.N,东经.E。由于地处荒凉,最接近的城市是其西南的甘肃省酒泉市,因而为名。历史上,年阿拉善盟曾划离内蒙古自治区辖区,其中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酒泉市辖区,到年阿拉善盟包括额济纳旗又恢复为内蒙古自治区辖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文化教育自公元前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以来,酒泉就活跃在中国宏阔的历史舞台上,大漠苍茫,祁连巍峨,风云际会,俊杰辈出。酒泉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为华夏文明增添了一道绮丽的色彩。 西汉酒泉胜迹年2月,国家批准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历史再次垂青于酒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酒泉市的各县(市区)政府及文化文物部门纷纷编制规划、策划项目、优选方案,举办学术研讨会,发掘整理文化文物资源,凝练历史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化文化品牌,提升对外文化软实力。肃州作为酒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文化元素多元而出彩。 围绕酒泉丰富的文化资源,酒泉市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亮点纷呈。肃州区围绕航天文化、风电光电文化、民俗文化、祁连玉和奇石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全力构建“四园区三基地”,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人。金塔县以沙漠森林公园、“三湖一溪”景区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9家,从业人员达人。玉门市挖掘石油文化、铁人文化、新能源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5家,文化产业项目投资额达万元。瓜州县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建设,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14家,从业人员达1人。敦煌市打造敦煌文化城,全力以赴抓文化项目建设,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1家,从业人员达人。 4、民俗传统酒泉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集聚地,这里不仅有“西学东进”的东方艺术宝库敦煌,而且据考证,自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西戎、羌、氐、月氏、乌孙及匈奴等游牧民族先后生活在这里。及至现今,还有汉、回、东乡、蒙、哈萨克等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多民族的共存,使酒泉成了一个民间民俗文化多样、丰富的区域。各具特色的民歌,交织出了酒泉群众文化多彩和谐的乐章。 “赶驴”“赶驴”,是春节期间酒泉人民非常喜爱的主要社火形式和最重要的娱乐节目。“赶驴”在民间又叫“驴社火”,又叫“赶社火”是流行在酒泉的一种古老的社火舞蹈剧。肃州区境内的“赶驴”,则是带有一定故事情节和戏耍趣味的非常古老的民间社火舞蹈,自始至终,它还有浓厚的哑剧元素,以表演的热烈欢快、生动曲折、滑稽幽默而引人入胜。富有极强的娱乐性、观赏性和临场发挥性,很受乡村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地蹦子中的和尚娃和鼓子地蹦子又叫“老社火”,也被称之为酒泉舞,是酒泉一带在民间流行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那种朴实矫健的舞姿、高锵激越的配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更加显示了河西人民淳朴敦厚、豪狂骠悍的性格。而且这种舞蹈还极具神秘色彩,这种神秘感主要来自于它的跳法。 民间社火舞蹈“酒泉福禄车"酒泉“福禄车”又叫“老社火”、“秧歌子”。是流行在肃州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社火舞蹈。它以民舞形式表现肃州先民原始婚俗场景,它舞姿朴实矫健,乡土气息浓郁,颇受群众喜爱。酒泉“福禄车”和旱船都是民间社火最传统的舞蹈之一,由二男二女表演,即:媒婆、姑娘、男子、车夫四个角色。表演内容主要突出原始婚俗,以说媒相亲、回娘家等过程场景为主线,动作诙谐幽默,夸张逼真。以采绸或花布做成的基本道具“福禄车”,酷似花桥,两侧画有车轮,行走时媒婆用红绳子在前面拽着,由只露上半身的姑娘带着车行,车速时缓时急。表演时四个角色,配合默契,动作各异,以不同的舞姿将婚俗中各角色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肃州民间社火“扭秧歌”肃州社火舞蹈的一种,其特点是在一个能转动的圆盘(磨盘)中央树一直杆,杆顶坐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十二生肖的动物造型,随着圆盘(被车载)下面轮子的转动,圆盘也转动(一般由人手推转),其它舞蹈队形在其四周变动,行进表演,俗称磨盘秧歌。磨盘是社火的核心,磨盘转到哪里,社火队伍到哪里表演。 肃州民间社火“舞狮子”流行在肃州的狮子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从西域传入肃州,很快传到了周边地区。它的主要特点是表演功夫过硬,动作高难。表演者在叠架起的多张方桌上翻腾跳跃,举步轻盈自如,十分惊险又极为精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肃州蔬菜公司的狮子舞最为出色亦最为有名。 肃州民间传统的社火舞蹈“跑旱船”肃州区社火最传统的舞蹈之一。其原理与太平车,福禄车一样,只不过把车子换成了船的样子。女子带着船在水面上漂来漂去,做出水波轻漾,船随水流之状。一长须老艄公则双手持桨在船的前头或斜上方用力划水,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动作逼真形象,乘船女子则乘着船儿跟着“艄公”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与艄公十分默契。因是陆地上行“船”,故名“旱船”。其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艺术形象也较为生动。 裕固族传统服饰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采取政府补助的形式,为群众订做裕固族传统服饰。时下,着民族服装成为该乡群众的新时尚。 “二鬼打架”“二鬼打架”在甘肃省不多的几个地方有遗存,肃州区的“二鬼打架”(或叫“二鬼掼跤”)却是酒泉市境内流传至今独一无二的社火品种。最早于年引入酒泉市肃州区并从此扎下根来,很受当地民众欢迎。七十年过去了,其生命力依然顽强不衰。表演时,其恢谐、幽默、风趣、活泼的韵致,刚劲、粗犷、朴拙、热烈的格调,令人时时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美好。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让观者进入角色而忘我,贲张的血脉,激烈的心跳,静寂的注视之后,一定是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采声。 宝卷宝卷又名宝传,是一种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讲唱文学。它是劳动人民冒着风险保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它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受俗讲的孕育,历经宋的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等,并受到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其内容包含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其结构为散韵相间;其讲唱地点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宝卷以其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通俗的语言和抒情婉转的曲调,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 盛鼎文化 “一校一品质一校一特色”,为学校量身定做,打造独具魅力与个性的学校文化品牌。 成功打造百所学校文化建设,努力开拓千所学校品牌价值。西北首家 学校文化建设开拓者 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 整合教育文化资源 挖掘学校文化内涵 提炼校园文化精髓 拓展诗意学习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