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展示酒泉风土人情 ——市文化馆“备战”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遗展演活动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明高,春风儿呀摆动了杨柳梢,哎嗨哟,杨柳梢……”。连日来,酒泉市文化馆的排练大厅歌舞飞扬、热闹非凡。经报市文广新局同意,市文化馆积极准备参加6月9日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化馆主办,西北五省区12个各级文化馆承办的庆祝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丝路欢歌丝路欢舞”丝绸之路(国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音乐舞蹈展演活动,并在西安市和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举办非遗展演。目前,市文化馆正紧锣密鼓进行各项筹备、排练工作。 ■■■■■积极动员部署。接到通知后,市文化馆立即召开工作部署会,扎实安排整体工作,组织馆内业务人员进行音乐制作、舞蹈编排。由市文化馆牵头,抽调肃州区文化馆、金塔县文化馆、玉门市文化馆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其中。从演出题材、内容选定、服装道具设计制作、后勤服务等方面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分工。进入4月份,文化馆业务辅导培训、资产交接、大楼维修等工作十分繁重,市文化馆统筹兼顾,馆长和班子成员带头排练,以身作则,保证排练时间和演出质量。 精心组织排练。活动要求参演节目取材于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素材编创的音乐舞蹈类作品,经过编导们的多次商议决定将富有酒泉地域特色的民歌《绣荷包》《了情歌》融合在一起,把具有说唱艺术的肃州民歌加入三弦、渔鼓、响板、木鱼等乐器,融入舞蹈语汇重新进行创作改编为肃州弹唱《塞上行》,突出地方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次演出是对大家的一次业务考核,一次工作激励,也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怎样让濒临遗失的非遗项目创新又不失原有特色?怎样用音乐舞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怎样让无伴奏的和声完美融合……面对这些问题,编导和演职人员经过反复斟酌,在不改变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入音乐、舞蹈元素重新制作编排,根据需要定制乐器、制作服装道具,分头行动,加班加点排练,力争把酒泉民间非遗项目向世人展示。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演出我们的压力相当大,现在需要攻克的最大问题就是合唱是无伴奏形式,这对声乐演员的声音和默契度要求非常高,也要与舞蹈演员配合衔接好,要经过反复的排练磨合,这样才能保证演出万无一失。 筹备录制工作。经过半个多月的排练,4月19日下午两个节目在酒泉西汉胜迹进行了现场录制,在录制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声乐演员和舞蹈演员的配合交流,服装道具妆容等细节处都需要改进。次日,召开工作会议,就录制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解决,并对下一步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排练的方向作了统一安排部署,为此次非遗展演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次“丝路欢歌丝路欢舞”非遗展演活动,旨在弘扬丝路文化,传承丝路精神,重振丝路雄风,凝结丝路情谊,对传播酒泉非遗项目,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酒泉市文化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