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震怒,耿直的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辩护道:“李陵投降匈奴,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骂道:“你怎么知道他的主意,是李陵告诉你的?这么狂妄的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你不是成心反对朝廷吗?” 司马迁剧照武帝吆喝一声把司马迁下了监狱,吩咐廷尉杜周去审问他,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心意,杜周把司马迁定了宫刑。 司马迁和李陵是什么关系?李陵是谁?他是不是真的投降了匈奴呢? 司马迁年轻气盛,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他跟李陵不是特别相好,也知道李陵投降匈奴是不对的,只因为他瞧不起专看汉武帝脸色说话的人,就冒冒失失地替李陵打抱不平说公道话,结果自己遭殃无辜躺枪。 李陵是秦将李信的后裔,汉将李广之长孙,一代将门之后。 李陵剧照李陵确是个少年英雄,力气大,箭法好,跟手底下的人很合得来。汉武帝说他有点像他的祖父,让他做了都尉,给他五千丹阳楚兵防守着酒泉、张掖一带。 贰师将军李广利准备从酒泉去打匈奴,汉武帝吩咐李陵给李广利监督辎重。 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大舅子,武帝宠姬李夫人和宠臣李延年的长兄。 为了使李广利立功封侯,汉武帝不择贤愚,数次派遣李广利出征大宛及匈奴等地,李广利战绩平庸,屡打败仗,但谁也不敢不服他。 李陵年轻心高气傲,自恃是将门之后,他瞧不起李广利,不愿意在他的手下当差。 他央告汉武帝,说:"我的部下都是丹阳精兵,他们个都能打老虎,射箭是百发百中的。我情愿带领这一队人马独当一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请别叫我专门跟看贰族将军的军队。" 汉武帝知道他瞧不起李广利,当时就生了气,骂他说:"你不愿意跟着贰师将军吗?我派出了这么多的军队再也没有马给你了。"李陵挺着胸脯说:"没有马就没有马,只要给我五千步兵,我就打到单于的大营里去!"汉武帝就像斗气似的答应了他,可是他另外派将军路博德在半路上接应李陵。 路博德的地位本来比李陵高,他也不愿意跟在李陵的后头,好像做他的副手似的。他上了个奏章,说:"现在正是秋天,匈奴的马最肥,我们不可轻易跟匈奴交战。还不如叫李陵慢点出发,等到明年春天再出去也不晚。” 汉武帝看了奏章,不说话。他怀疑这是因为李陵说了大话后悔了,才叫路博德出面来推辞,他把奏章搁在一边,正好探子来报告,说匈奴侵犯西河。 汉武帝就派路博德去守西河。接着他下了命令,吩咐李陵从遮虏障(在今天甘肃张掖)出发,去侦察东浚稽山。 李陵剧照李陵大军出居延,行进到浚稽山,一路上没有遇见匈奴骑兵。李陵沿途画下山川地理图形,派部将陈步乐回京交给汉武帝。随后李陵军的好运到此为止!他一头就碰见了匈奴单于带领的三万骑兵,双方展开血战。 匈奴人马越来越多,最后一共集结了八万骑兵来合围李陵。匈奴人增兵,李陵也不傻。一看这个架势不对,就边打边撤,同时派人往边塞报信搬救兵。 李陵且战且退,最后在杀伤匈奴万余人之后,已经要撤退到匈、汉边境遮虏鄣一带,但是这时候不仅救兵没有到来,而且军中弩箭也不多了。汉代步兵打骑兵,靠的就是弓弩,这玩意射程远,上手容易,是汉代出塞游的必备神器。 匈奴方面,单于也有点扛不住了,这帮人太能打了,五千打八万,自己还死活占不了便宜。单于又害怕汉军边塞守备部队增援出击,搞不好就把大军包了饺子。于是单于犹豫着是不是撤军,转折在这时出现,汉军里面出现了一个叛徒管敢,向匈奴单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李陵军中箭矢不多了,单于听完当机立断,继续强攻。 汉军和匈奴血战剧照李陵已经快绝望了,匈奴继续猛攻,边境援军迟迟不来接应。在关键的时刻,汉军一天就射出了五十万支弩箭,最后的箭矢也没有了。 匈奴的一支骑兵拦住汉军的去路,大军在山上四面围攻,把汉军赶到山谷里。天黑了,匈奴不便出来,汉军也不能出去。 李陵穿上便衣,准备自己出去,想去跟单于拼命。可是四面全是敌人,怎么跑得出去呢?他叹了一口气,对士兵们说:"要是现在还有几十支箭的话,咱们还可以一块儿冲出去。现在箭没有了,刀、戟也都折了,一到天亮,不是全给他们逮了去吗?还不如散了队,各自逃命,能够有几个逃回去报告皇上也是好的。" 李陵和韩延年骑上马,带着十几个壮士往南出去。匈奴的骑兵追上来的就有几千。十几个人跟几千个骑兵就打起来了。韩延年杀了几十个匈奴骑兵以后阵亡了。李陵被匈奴围住。他向南哭着说:"我没有脸见皇上了!"他下了马,让匈奴逮了去。 其余的汉兵先后逃回到汉地一共有四百多人。他们向当地的长官详细报告汉军覆没的经过,长官又向朝廷报告上去。 汉武帝得到了这个消息,还以为李陵可能阵亡了。后来他听到李陵投降的信儿,气得什么似的,当时就责问那个送地图来的陈步乐,陈步乐有口难辩,自杀了,汉武帝说他活该。他又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下了监狱。大臣们这才知道汉武帝是多么痛恨李陵了。 李陵被俘并不是真心投降匈奴,只是权宜之计,想趁机会将功赎罪重回大汉。 而这时恰好有一个人给了李陵致命一击,扼杀了李陵的这个念想,还害死了李陵全家人。 汉武帝把李陵的一家下了监狱,又把司马迁办了罪总算出了气了。过了一个时期,他平心静气地想了想,自己也有点后悔。他本来叫路博德去接应李陵,就不应改变主意,又叫他去守西河,弄得李陵得不到救兵。 于是,武帝派公孙熬带兵去打匈奴,希望他能把李陵接回来。 公孙敖的那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到了匈奴地界,还没扎营,匈奴左贤王的骑兵已经打过来。公孙熬皱着眉头,眯缝着小眼睛估量了一下,觉得自己不是左贤王的对手,还是退兵为上策。幸亏左贤王挺大方地让汉军回来了。 汉武帝嘱咐他深入匈奴地区,可是他见了左贤王就往回跑,更别说见到李陵了,怎么能向汉武帝交代呢?他可有办法,只要心狠,怎么说都行。 他向汉武帝报告,说:"我捉到了一个匈奴的活口,他说,李陵投降了匈奴,做了单于的军师。李陵布置了匈奴兵防备着汉军,叫我怎么还能打得进去呢?"说着,连连摇头,汉武帝不能怪他,要怪当然只能怪李陵。 汉武帝确信了公孙熬的话,心想:“李陵真不是玩意儿,他不是怕死,他是成心跟朝廷作对。司马迁说他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朝廷,这不是有意欺蒙皇上吗?”他越想越恨,当即就下令把李陵家夷三族,这下彻底断绝了李陵回汉之路。 冤枉的事情是能查得出来的,原来汉朝有一个都尉叫李绪,他早已投降了匈奴。这会儿防备汉军的就是他,可不是李陵。 李陵得到了全家灭门的信儿,哭得死去活来。他要报仇,他派人把李绪刺死。单于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说李陵不该杀害匈奴的大臣,一定要把李陵治死。且提侯单于爱李陵的才能,暗地里派心腹把李陵送到北方暂时躲避,李陵不由得感激单于的好意。 后来单于的母亲死了,单于马上派人去接李陵,好言好语地安慰了他一番。因为汉武帝杀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还封他为右校王。打这儿起,李陵才死心塌地地做了叛徒。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霍光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任立政等人去匈奴招李陵归汉,任立政苦心劝说李陵归汉,但是此时李陵已经心若死灰,又担心自己回去之后又会受到别的屈辱。因此说道:"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再次蒙羞。" 李陵此后远居浚稽山(今俄罗斯阿巴坎),十余年后病逝于此,并且埋葬在他最后的辉煌之地,也是他此后半生悲剧开始的地方!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今俄罗斯哈卡斯自治共和国首府阿巴坎发现了一座汉式宫殿遗址,中外学术界对这座宫殿的主人进行考证,多数学者认为此为匈奴偏远领地——坚昆国国王李陵与其妻子的住所。 这座宫殿的瓦当上“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字迹,刻着李陵漠北余生中心底的思汉之情。 “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李陵至死心虽念着大汉,但生前仍是不愿归汉,这种矛盾之情掺杂怨恨、悲愤、眷恋、无奈,久久不能释怀,他心底终究有一个抹不去的梦想地——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