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在即,记者走访酒泉多个殡葬服务公司发现,近期修坟、定做墓碑的市民多了起来。同时,一些经营花圈纸活的店里,金碧辉煌的“楼房”、精致的“衣服”、气派的“小轿车”、“电冰箱”、“洗衣机”、“电视”等都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大部分市民表示,与清明祭祀相关的“白色消费”是他们怀念逝者的必要开销。 祭扫花销越来越大 据了解,“白色消费”中,占据份额较大的当属墓地的花费。 记者在酒泉祁连锦园公墓区了解到,根据面积大小和石材质地,墓地价格在1.2万元至18万元之间,大多数人选用的都是占地9平方米、2.5万元左右的墓地,占地面积较大的“两代坟”价格则在18万元左右。 “你看到的这些墓地虽然还是空的,但早已经被预订了。”祁连锦园公墓区管理处一位刘姓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墓地的价格也在逐年上涨,很多人就选择了提前预订墓地。 “目前我们墓区还没有树葬,大多数都是土葬,用骨灰盒的人都很少。”祁连锦园一位工作人员说。 酒泉新地公墓区的墓地价格较祁连锦园稍低一些,占地9平方米、周边道路硬化较好的墓地售价1.6万元左右。从年至今,墓地价格的平均涨幅在元左右。 记者在新地公墓区遇到了来给父母定做墓碑的王阿姨。她告诉记者,她家的墓地原来在玉门市东镇,年,她在新地公墓区购买了一块占地平方米的墓地,将爷爷奶奶、父母的坟迁了过来,因车祸身亡的弟弟也安葬在这里,所以她家的墓地算是一个“三代坟”。 谈起“白色消费”,王阿姨说,迁坟、购买墓地的花费不小,除此以外,按照习俗,每年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大年三十都要上坟,每次带祭品、冥币及开车的油费或打车的费用算下来都在元左右,一年下来就是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不来不行啊,别家上坟的人来后一看你家的坟前啥都没有,还以为你家没有后人了呢。”王阿姨说,现在全家主要在每年清明和农历十月初一上坟。 清明前是殡葬业旺季 3月26日,在酒泉市殡葬服务公司门前,一名工人正在刻碑。 “每年三月份都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今年从3月14日至今,我们已经陆续接到了近50个墓碑订单。”这名工人告诉记者,公司的龙柱碑售价元,浮雕碑售价元,平板碑售价元,刻有松鹤的石板扇形画售价元。 “清明前是修坟的高峰期,今年清明前,我们陆续接到了13个修坟的订单。”酒泉市殡葬服务公司经理康兆祥从事殡葬服务已经有20年,他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在公墓区修坟的人很多,一般都是三代坟,占地约90平方米左右,造价最低的也要1万多元。 酒泉市明凯殡葬服务公司经理杨明凯说,“酒泉的戈壁滩大,如果不立碑,就找不到自家的坟地了。各家不论经济状况如何,都要在坟前立碑。去年,有个拿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老人家找我定做墓碑,他说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坟都立了墓碑,自家没有,觉得寒酸。老人家修坟墓、刻碑前后也花了好几千元,过了大半年才把费用全部结清。” 家住肃州区三墩镇的赵彦丰告诉记者,去年清明前一天,他们全家参加了祖坟立碑仪式。“由于现在人工工资高,瓦工每天元,小工每天元,立了一个只带‘八字墙’的简单墓碑,就花了0元。”赵彦丰说。 想要弥补的遗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市民都将“白色消费”视为对逝者的怀念。 34岁的杨志龙老家在庆阳,他告诉记者,在他们老家,大多数人家上坟只带冥币和香,不带贡品,也没有立碑的习俗。来到酒泉后,他发现酒泉人的祭祀“很讲究”,不但要烧冥币,还要带上酒肉到坟前“打油飨”、献贡品,之后围坐在一起吃带来的菜肴,意思就是“陪逝去的亲人吃顿饭”。 杨志龙认为,两地祭祀方式不同,除了地方风俗有差异外,地理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庆阳位于黄土高原,土质较硬,祖祖辈辈都住窑洞,坟墓也是在墓穴中凿开一个窑洞将棺木放进去。 但酒泉的沙质土壤决定了人们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在地面上修建院落,土葬方式则是将棺木垂直放入墓穴中。 此外,许多人认为逝者也应该有自己的“院落”,所以坟墓也要用墙围起来。 “我经常上网,知道现在有网络祭祀,但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这种方式。总觉得用冥币更能表示诚意。”杨志龙说,离开老家来到酒泉,每逢清明或者其他祭祀的日子,他都要为逝去的亲人烧些冥币以表怀念。 68岁的梁阿姨告诉记者,母亲去世刚刚三年,每到清明或其他上坟的日子,她就特别怀念母亲。母亲生前节俭,不讲究吃穿。“现在母亲去世了,上坟时就想多给母亲烧些冥币、纸衣和亲手做的菜肴。母亲生前喜欢花,我每次上坟都会给母亲带一束花。” “去年清明去祁连锦园公墓区扫墓,一路上都是车水马龙的,堵车堵了好久,那么多人都赶在那一天上坟。现在的人平常太忙,陪父母的时间有限,等父母突然去世后,才发现自己亏欠父母太多。”梁阿姨说。 但是,上坟真的可以弥补这个遗憾吗? 36岁的李女士老家在肃州区金佛寺。她告诉记者,父亲去世6年了,每年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和大年三十,她都要去给父亲上坟。有时候,她凌晨4时就从酒泉城区出发,驱车50公里去上坟,在8时赶回城里上班。 “我父亲生前喜欢抽烟,我每次去都要带一盒烟烧上,再炒几个菜,买一瓶酒和一斤猪头肉。”李女士说,每次去上坟的花费在元左右,一年四次近千元的“白色消费”在她看来不算什么,至少能宽慰自己对父亲没有尽够孝心的“愧疚”。 70岁的市民孙希有告诉记者,他的父母是在上世纪困难时期因挨饿去世的,如今社会这么好,父母要是能活到现在,也能吃得好、住上楼房。今年清明,他打算给父母烧一套“楼房”。 记者在位医院附近的一家殡葬服务店里看到了孙希有老人所说的“楼房”——一个高约1.5米的纸楼,用金色的硬纸板做成,显得很气派,售价80元。其他手工纸活如“冰箱”、“洗衣机”等“家电”每样售价30元。店主说,这些纸活在清明前很畅销,需要提前预订。 本文转自《飞天周刊》799期 酒泉在线ID:jqcnbbs致力于打造酒泉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提供酒泉人关心和 商务合作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