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梅村《蒙古山水地图》(文物出版社,年)札记一:嘉峪关至沙州。 林著首章叙图流传及发现经过,次叙《蒙古山水地图》产生的时代与背景。第二章叙元明时代的西域地图。第三章叙明代刻本和彩绘抄本之发现。第四章叙艺术流派与科学价值。第五章为《西域土地人物略》校勘记。第六章为《蒙古山水地图》地理简释。 林氏研究初衷为“受易苏浩委托”(第2页)。 关于图的时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先生据艺术风格认定图“恐非清代之物”,“至少是明代中期以前的昨品”(第2页)是林氏著述的大前提(不过林著中并未详细申述傅先生详细鉴定依据)。在此基础上,林氏考证图中绘有嘉峪关,则图绘制在“嘉靖三年明军退守嘉峪关以后”(第2页),却不见嘉峪关以西“永兴后墩”等明长城烽燧,“年代则早于嘉靖十八年”(第2页)。因此,林氏认为图绘制年代在“嘉靖三至十八年之间”(。年—年)(第2页)。林氏在傅氏鉴定结论的大前提下,认为《嘉峪关图》与仇英《归汾图》如出一辙,接近吴门画派,“显然使用了同一粉本”(第2页),与元代无名氏《渔庄秋色图》、沈周《落花图》“构图与技法非常相似”(第81页)。 林氏认为,对比现存嘉靖二十一年(年)刻本《陕西通志》中所见《西域土地人物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彩绘本)、万历四十四年(年)刻本《陕西四镇图说》中所见《西域图略》(海野一隆认为绘于年或年),《蒙古山水地图》是从“嘉峪关到天方”。是其三分之一,堪称“明代丝绸之路地图”(第3页)。《蒙古山水地图》绘制在先,且没有人物和动物,为上述各种地图的母本(第62页)。 林氏认为,明代中叶开始,国运“江河日下”“政治日益腐败”“武备松弛”,统治集团陷于“北虏南倭”问题,尤为突出。《蒙古山水地图》的出现与这一背景下的“边关危机”意识有关(第36页),其西域部分资料可能出自“到麦加朝觐的穆斯林”(第48页)。 林著初稿年完成(第3页)。 以下从图最右开始,随林著第六章地理简释,略作札记。 1.嘉峪关。汉语地名。林:嘉峪关城楼始建于年。现存有内城、瓮城、外城三重城郭。城外有壕。 杨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征服天山中亚。西域诸地直属元廷,成为行省。为察合台、窝阔台等宗王封地。明攻占大都后,徐达、常遇春西进。克山西、陕西。朱元璋将北元逐出关陇。洪武三年(年),察合台国西部撒马尔罕一带为帖木儿汗国所占。东部各自割据。 2.大草滩。汉语地名。《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国人第一个城市及军事前哨。中国官员奉皇帝命令欢迎使节。『在原野上搭起一座有帐篷的高台。』 3.回回墓。汉语地名。刘满注:今甘肃玉门清泉乡东的新民堡。《明史·西域传》:堡内驻千总,制兵十人,无居民。堡外白杨二十余株。林:据考古调查,玉门东两公里,有一方形古城,有瓮城。城西北百米有回回墓一座,外有残墙,中有白塔,周围有小墓三十余座。当地人俗称『回回堡』。 杨按:《边政考》为张雨任甘肃巡按御史时撰写的有关明代西部边境之书,分为北虏、西域、西羌。载舆图数百。卷八“西域诸国”记述明代西域诸国情况,共九十三个国家。最早为明嘉靖二十六年(年)刻本。 4.扇马城。汉语地名。张雨《边政考》,刘满注:今甘肃玉门市清泉乡东。林:据考古调查,在玉门东北火烧沟一带。 5.三棵树。汉语地名。 6.赤斤城。蒙古语地名。 《明史·西域传》『赤斤蒙古卫。出嘉峪关西行二十里曰大草滩,又三十里曰黑山儿,又七十里曰回回墓,墓西四十里曰骟马城,并设墩台,置嘹卒。城西八十里即赤斤蒙古。汉炖煌郡地,晋属晋昌郡,唐属瓜州,元如之,属沙州路。』言赤近为汉敦煌故地。 又『洪武十三年,都督濮英西讨,次白城,获蒙古平章忽都帖木儿。进至赤斤站,获豳王亦怜真及其部曲千四百人,金印一。师还,复为蒙古部人所据。』 杨按:白城。约在今甘肃金塔县绿洲。豳王。自成吉思汗起,蒙元以黄金家族共治天下,推行分封制与出镇制。术赤系、察合台系、窝阔台系、高昌畏兀儿亦都护系先后活动于西域。忽必烈忙于镇压阿里不哥之乱时,西北诸集团结合成反忽必烈联盟。世祖时,察合台系出伯、哈班兄弟率众归顺元廷,相继封为豳王(驻于甘肃酒泉)、肃王(驻于甘肃瓜州)。明代在嘉峪关以西设“关西七卫”,以蒙古豳王出伯家族后裔为酋。波斯文史料亦载豳王故事,多未详细。家族世系研究见杉山正明等。明初,豳王亦怜真占据沙州、瓜州一带。濮英。陕西地方军事长官。修筑陕西城池。多次出兵关外。随冯胜北伐北元时,为国捐躯。 『永乐二年九月,有塔力尼者,自称丞相苦术子。率所部男妇五百余人,自哈剌脱之地来归。诏设赤斤蒙古所,以塔力尼为千户,赐诰印、彩币、袭衣。』 杨按:据方孔诏《全边纪略》卷五:“赤斤蒙古之先,有苦苦者,娶西番女,生塔力尼,又娶于达达,生锁合者及革古者,乃分所部为三:凡西番人居左帐,属塔力尼达达人居右帐,属琐合者而自领中帐。后苦苦没,塔力泥及琐合者相继来归,永乐中始置赤斤蒙古卫处之。” 西番。薛文波认为“似指维吾尔而言”,《肃镇华夷志》,高启安亦注“撒里维吾尔”。不过西番亦可指藏族。待考。 林:赤近本为游牧于河西走廊的蒙古部落。永乐八年置蒙古赤金卫(年)。据考古调查,址在甘肃玉门西北赤金乡。《马可波罗游记》作:Chingin(欣斤)。 7.赤近大草原 《马可波罗游记》作『欣斤塔剌斯』。林:源于蒙古语Chigin-talas。徐松《西域水道记》注,蒙古语塔拉,平甸。《马可波罗游记》赤近大草原居民分三种:偶像教徒、回教徒及聂斯托利派之基督教徒。杨按:偶像教徒当指佛教。 8.苦峪川 汉语河名。杨按:苦峪,元代文献作曲尤。 9.苦峪城 今瓜州东锁阳城遗址。汉为敦煌郡冥安县,唐为晋昌县。徐松《西域水道记》:苦峪者,夷言达里国。林:《新唐书·西突厥传》“达头可汗”,源于突厥语dardu。达里国可能源于蒙古语Dalte。或意为“马肩胛骨”,或为数字“七十”,待考。向达认为苦峪城为唐代瓜州城。 杨按:今酒泉瓜州有锁阳城遗址。分内城、外城及羊马城。锁阳一名得自清代小说《薛平贵东征》。见李宏伟、谢延明。 10.王子庄 杨按:从王子庄到义班,在林著第页。此页电子版遗失。以下均为其他材料所见。 据殷媛媛,王子庄在今甘肃酒泉金塔县。始建于北凉。临近威虏城遗址。明初,为威虏卫管辖。后归肃州。哈密战乱时,王子庄内迁吐鲁番诸民族。 11.阿丹城 阿丹。《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作“于遁”,或源于突厥语udun,本为匈奴人对于阗的称谓。《明史·西域传》改称“阿端”,指坚持佛教信仰的于阗人。《明史·西域传》:“阿端卫,在撒里畏兀儿之地,洪武八年置。后为朵儿只巴残破,其卫遂废。永乐四年冬,酋长小薛忽鲁札等来朝,贡方物,请复置卫设官,从之,即授小薛等为指挥佥事。” 杨按:洪武七年(),阿端人东迁新疆和青海交界地带,与阿真、苦先、帖里等部落并称“撒里畏兀儿四部落”。正德九年(),在哈密和蒙古的双重打击下,安定和阿瑞的撒里畏兀儿人再度迁往肃州,为裕固族前身。 12.瓜州 即今甘肃瓜州。汉为敦煌郡所辖,两晋沿袭汉制,隋置常乐郡。唐改称瓜州。 杨按:11世纪,回鹘以沙州、瓜沙为中心建立回鹘国。称黄头回纥(后撒里维吾尔)。至元十三年,察合台汗曾孙出伯归顺忽必烈,封豳王,驻肃州(今甘肃酒泉),出伯兄哈班之后宽彻封为肃王,驻瓜州。沙州崩落后,瓜州不能自力,亦西迁。 13.阿剌秃城 蒙古语城名。源于突厥语“灌木城”。具体待考。 14.义(叉)班 具体待考。 15.西阿丹 汉语蒙古语混合地名。得名于正德九年从西域内迁肃州的阿端部落。 16.卜剌 《西域土地人物略》作“提干卜剌”。林:源于突厥语Tikenbulaq(带刺的泉) 17.叉赤儿 《西域土地人物略》作“叉提儿卜剌”。林:源于突厥语Chatir-bulaq(帐篷泉) 18.额失乜 林著概述此地点用“额失也(乜)”,为草滩名。源于波斯语Esm柴。不过查看故宫网站高清大图,图中所题字为“额失乜”。 19.沙州城 今甘肃敦煌。《明史·西域传》“沙州卫。自赤斤蒙古西行二百里曰苦峪,自苦峪南折而西百九十里曰瓜州,自瓜州而西四百四十里始达沙州。汉敦煌郡西域之境,玉门、阳关并相距不远。后魏始置沙州,唐因之,后没于吐蕃。宣宗时,张义潮以州内附,置归义军,授节度使。宋入于西夏,元为沙州路。” 又“洪武二十四年,蒙古王子阿鲁哥失里遣国公抹台阿巴赤、司徒苦儿兰等来朝,贡马及璞玉。永乐二年,酋长困即来、买住率众来归。命置沙州卫,授二人指挥使,赐印诰、冠带、袭衣。已而其部下赤纳来附,授都指挥佥事。” 杨按:明初,冯胜克甘肃,败元兵于瓜、沙。太祖效法汉武于甘肃设重镇,隔绝蒙古族与藏族。在嘉峪关外建立蒙古人统领的卫所,即蒙古七卫。阿鲁哥失里,为速丹沙之子,即《贵显世系》所记ārkashīrin,与元代西宁王一脉相承。豳王家族在哈密覆灭后,西宁王一支困即来部为蒙古酋长,后归顺明代。转化成明代沙州卫。困即来卒,儿子相争,甘肃镇将任礼趁机将民众内迁甘州。沙州遂成为空城。《明史·西域传》“先是,太宗置哈密、沙州、赤斤、罕东四卫于嘉峪关外,屏蔽西陲。至是,沙州先废,而诸卫亦渐不能自立,肃州遂多事。”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