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m.39.net/pf/bdfyy/zjft/

1、事故经过

年3月12日上午7时56分,甘肃省酒泉市酒泉钢铁公司炼铁厂一号高炉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随着一声闷响,高炉托盘以上炉皮(标高15~29米)被崩裂,大面积炉皮趋于展开,部分炉皮、高炉冷却设备及炉内炉料被抛向不同方向,炉身支柱被推倒,炉顶设备连同上升管、下降管及上料斜桥等瞬间全部倾倒、塌落。出铁场屋面被塌落物压毁两跨。炉内喷出的红焦四散飞落,将卷扬机室内的液压站、主卷扬机、PC-控制机等设备全部烧毁,上料皮带系统也受到严重损坏。由于红焦和热浪的灼烫、倒塌物的打击及煤气中毒,造成19名工人死亡,10人受伤。经核定,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间接经济损失.49万元。

事故发生后,酒钢公司立即组织现场抢救,并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切断了一号高炉与整个生产系统的煤气、电力等动力管线,有效地控制和防止了事故的扩大和蔓延。

2、事故原因

这是一起由于高炉内部爆炸、炉皮脆性断裂、推倒炉身支柱,导致炉体坍塌的特大事故。

2.1炉内爆炸

根据事故现场勘查、分析,高炉发生炉内爆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炉皮断裂是由23处~毫米长短不等的预存裂纹同时起裂所致,各预存裂纹两侧均有明显可见的向两侧扩展的人字形断口走向,断口的基本特征是多处预存裂纹同时起裂形成的脆性断口。二是从现场散落物的分布情况看,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两个方向,最远的散落物距高炉米,一个重达.8千克的支梁式水箱在拉断12根螺栓后被抛落在距高炉78米处。三是事故中控制高炉的仪表记录变化也与炉内爆炸特征相一致,炉顶压力由0.09兆帕升至0.18兆帕,然后马上回零;热风压力由0.2兆帕突升到0.兆帕后降到0.18兆帕等。另据嘉峪关地震台报告,3月12日7时56分38.8秒,该台东偏北7.5公里根据地震记录波形分析,属地面爆炸性振动,不是地震波形,这与炉内爆炸,整体崩塌的过程也是吻合的。

一号高炉在事故前出现生产性不正常情况,有发生爆炸的条件,主要表现在:(1)风口区域性损坏频繁。3月1日至3月12日,风口累计损坏45个,而且集中在4号至10号、14号至17号风口两个区域。风口的损坏,导致向炉内漏水,加之采用集中更换风口的方法,漏水情况得不到及时处理,延长了漏水时间,加大了漏水量。仅3月12日7时损坏的三个风口(6#、14#、7#)和一块损坏的冷却壁,事故前漏入炉内的水就在13吨以上。

由于风口区大量向炉内漏水,造成炉内区域性不活跃现象,形成呆滞区,并有相当数量的水在炉内积存。

(2)炉况不顺,急剧向热难行。事故前的最后一次出铁,铁水含Si量高达1.75%,而前两次出铁含Si量分别为0.62%和0.92%;同时,4时20分和6时30分,炉顶温度记录明显,温度曾两次急剧升高到度,两次炉顶打水降温;7时20分以后,分布在标高17米左右的炉皮温度检测记录仪记录的数据表明,炉皮温度由37.5度骤升到56~70度,并持续到事故发生。上述情况表明,事故前炉温急剧升高。

据高炉日报记载,3月12日7时至7时56分,仅向炉内下料两批,共48.7吨(烧结矿36.4吨,焦炭12.3吨)。这时间,高炉燃烧消耗焦炭大大超过了上部加料的供给,而炉顶探尺记录指示料线不亏。这种情况下,焦炭的消耗只有靠风口燃烧带以上至炉身下部的焦炭来供给,焦炭得不到补充,在炉身下部产生无料空间,加之7时15分至7时40分出铁吨,出渣40吨,推算无料空间约50立方米,这就为崩料、滑料创造了条件。

(3)高炉发生崩料。事故前,炉顶探尺最后测量记录是,北料尺由毫米滑至毫米,随后近乎直线下降至毫米,记录线消失;南料尺也由毫米滑至毫米,随后近乎直线下降到毫米,记录线消失。说明事故中高炉发生了崩料。

综上所述,生产运行中的一号高炉,事故前20个风口中有3个风口损坏向炉内漏水,另有5个已堵死,风口区域性不活跃,存在呆滞区;炉况急剧向热难行,炉顶温度升高,两次打水降温,在一定程度上粉化了炉料,造成透气性差;炉内发生悬料、崩料等,如此诸多因素意外地同时在炉内发生,其综合效果为:炉内水急剧汽化、体积骤胀、炉内爆炸。

2.2炉体坍塌

事故前一号高炉炉况恶化,已承受不了突发的高载荷,主要表现在:

(1)冷却设备大量损坏。由于年大修时的残留隐患未根除,加之操作维修管理上的原因,年5月以后炉况失常,冷却设备损坏严重。到这次事故前,风口带冷却壁损坏1块,炉腹冷却壁损坏32块,占冷却壁总数的66.7%;炉身冷却板共块,整块损坏块,半块损坏块,合计损坏率为75.l%;为了维持生产,采用了外部高压喷水冷却,加剧了炉皮的恶化。

(2)炉皮频繁开裂、开焊。年6月以后,炉皮出现了开裂、开焊,并已日益加剧,裂纹主要集中在11~12带炉皮。到事故前,共发现并修复裂纹总长度28.5米。虽采取了修复措施,但由于条件所限,裂缝不能及时补焊,焊接质量得不到保证,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炉皮状况的恶化。综上所述,由于一号高炉冷却设备大量损坏,炉皮长期内触高温炉料,外受强制喷水冷却,温度梯度大,局部应力集中和热疲劳等因素的影响,使炉皮在极其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形成多处裂纹。加之在修复过程中,不能从本质上改善炉皮恶化状况,高炉已承受不了炉内突发的高载荷,在炉内爆炸瞬间,炉皮多处脆性断裂、崩开~推倒炉身支柱~整个炉体坍塌。

3、事故责任及处理

3.1年高炉大修留有隐患

(1)大修方案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大修前,对炉皮状况的勘查鉴定不够慎重。在没有全面检查分析的情况下,确定更换13带以下炉皮,而13带以下炉皮从年竖起炉壳到年大修,已经历了24年。其间虽有几年没有生产,但也受风雨侵蚀,特别是年续建时,由于11~12带炉皮焊缝质量不好,加了一圈70mm宽的围带,在大修时没有被发现,加之11~12带炉皮工作条件恶劣。这些问题在大修中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高炉的寿命。

(2)冬季施工,影响了高炉的砌砖质量。当时气温最低下降到-27C,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炉身上部砌砖由于泥浆冻结,质量不符合要求,造成开炉后砖村严重损坏。

(3)在不完全具备开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开炉。根据大修工期安排,要求年元旦出铁,由于4号热风炉未能同步投产,3号热风炉送风后爆炸,被迫由仅剩的两座热风炉运行,热风温度低,开炉后发生了炉缸冻结、冷却设备损坏等一系列问题。

3.2高炉操作与维修管理存在漏洞

高炉大修同时进行了技术改造,安装使用了无料钟炉顶和PC-控制机。由于操作、维护经验不足,上料系统不正常,较长一段时间上料不均,炉况波动大,对砖衬造成损害。

年5月至7月,采用了低炉温操作,由于管理不适应和经验不足,炉温难于掌握,造成了较长时间的炉温波动。同时,不适当地采用了发展边沿的装料制度,对炉衬和冷却设备造成了进一步的损害,炉况失常,冷却设备损坏加剧,并出现了炉基冒火现象。

为了维护高炉后期的生产,酒钢公司吸取国内外护炉经验,采取了矾钛矿护炉、高压水冷却、炉基压力灌浆、炉身装U形管、堵头管、炉皮加立筋、降低炉顶压力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生产,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日趋恶化的炉况。对于炉皮频繁开裂、开焊,虽成立了特护小组,加强检查与焊补,由于受施工条件所限,焊补不及时,焊接质量得不到保证。

3.3没有果断地对高炉进行提前大修

一号高炉自年大修到这次事故发生,使用年限和单位炉容产铁量按照冶金部《高炉大修规程》衡量,没有达到一代炉龄的大修周期。鉴于一号高炉日益恶化的炉况,酒钢公司从年就开始研究高炉中修和大修问题,并向上级汇报联系,说明酒钢公司对这个问题是重视的。但由于条件所限,对高炉设备状况急剧恶化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炉皮频繁形裂、开焊,并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缺乏监测手段,难以对高炉炉体的技术状况进行准确地评估。酒钢公司虽意识到炉皮隐患可能造成事故,但对事故的严重程度预见不足,同时也存在着高炉大修将导致全公司停产的困难和资金、设备、材料一时难以落实等因素,影响公司领导作出提前停炉大修的正确决策,直至事故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根据上述分析,酒钢公司有关领导对年大修高炉维护操作、高炉大修时间安排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负有领导责任。酒钢公司炼铁厂有关领导对高炉维护操作出现的问题负有管理责任。

4、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

酒钢一号高炉爆炸坍塌事故人员伤亡多、经济损失大,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给国家财产和职工生命安全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事故极为惨痛,教训非常深刻,应当认真分析吸取。

4.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生产不安全,不仅什幺经济效益都谈不上,而且造成的后果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以至社会安定。这起事故的发生,酒钢公司负有直接责任。也反映出有关部门在制定计划、组织生产、安全监督等工作中,对安全重视不够,过分强调生产,忽视安全工作,以致生产中暴露出的严重的隐患不能及时得到消除,应当对自身的工作认真进行反思,特别是甘肃省冶金厅作为该企业的主管部门,对事故也有一定的责任,应深刻反思,作出检查。各部门、各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要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生产组织、设备操纵、维护检修中要尊重科学,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在进行重大生产决策时,要首先考虑到安全,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提出方案,组织生产,把安全生产切实落到实处。4.2严格进行高炉操作和维修管理。

高炉运行要认真贯彻稳定颁行的方针,要依据炉料和高炉设备的状况,以科学的态度选择合理的生产操作方针。在操作中要特别保护炉衬,这是延长一代炉龄寿命的首要条件,要避免长时间的炉温波动和过分的发展边沿。风口损坏要及时更换,炉皮出现裂纹要及时补焊,并保证焊接质量。炉龄末期炉体设备严重损坏时,要采用同设备相适应的降压操作。只有保持高炉均衡稳定,才能高产、顺行、安全、长寿。

4.3加强设备大修管理。

对需要进行易地大修的设备,原地项目应采取降级使用或加固改造使用等措施,确保安全可靠。对于可能酿成重大事故、非大修解决不了的设备,必须果断作出决策,尽早安排大修。对设备采取“特护”措施可以延缓设备的损坏,但只能是一定时期内维持生产的权宜之计,决不能作为长期生产的手段。设备检修的安排必须在进行详细调查和科学鉴定的基础上,以恢复设备的性能、彻底消除隐患为前提,施工要认真执行施工质量标准,有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不要因为向某个节日献礼或其它原因抢工期剧减项目,降低施工质量。

4.4加强设备检查维修,消除事故隐患。

设备老化是冶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正常检修和设备更新资金不足,加之目前企业较普遍存在的设备超负荷运行,还时常发生持设备、抢产量、挤检修等短期行为,事故隐患不断出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安全生产将无法得到保证。各部门、各企业要发动群众进行设备大检查,并把检查隐患、消除隐患作为一项制度长期贯彻执行,查出的隐患要及时治理,对那些危险性大,有可能酿成重大事故严重隐患,应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共同采取措施,尽快予以消除。各级领导要亲的邮理,督促检查落实。

4.5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入厂的新工人、临时性季节性用工等是教育培训的重点,凡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一律不准上岗。同时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职工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企业厂、矿长(经理)安全培训是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企业领导安全素质的高低,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应当尽快制订办法,开展培训工作。对那些安全生产素质差,不适合担任领导工作的,要调离领导岗位。

来源:泰科钢铁网整理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