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宝卷最早卷本新发现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包括武威、金昌、张掖和酒泉四地)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中国宝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和全国宝卷同源共生,又形成了浓郁的地域风格,本地的方言和民俗事象让河西宝卷独具特色。 河西宝卷传承了自唐以来的变文、宋元时期的说唱、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的精华,将儒、释、道三教文化及民间秘密宗教的思想融为一炉,集信仰、教化、娱乐功能于一身,形成了河西民间一种说唱结合、群众喜闻乐见、且参与人数众多的民间艺术。一位先生念唱,男女老少一大群人围在一旁倾听,念唱先生有唱有念,专注的听众有哭有笑。 宝卷内容十分庞杂包括世情百态、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传奇、寓言童话、佛教的因果报应、道家的得道成仙等。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让河西宝卷的保护传承及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发现迄今最早河西宝卷 年夏,笔者在甘肃省河西地区进行了为期24天的田野调查,目验了各级文化馆、非遗文化传承人、宝卷作者及一些村民家中收藏的河西宝卷原始卷宗50余卷。走访过程中笔者来到了甘肃省武威凉州区张义镇,张义镇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四面环山,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几乎与世隔绝,张义镇毗邻武威天梯山石窟,当地村民认为当年宝卷就是由石窟里的僧人传出来的。 村民赵旭峰在天梯山石窟工作,并创立了河西宝卷工作室,现已整理编辑了两部《凉州宝卷》,且自发在当地村民中组织了宝卷念唱小团体。在他家中,笔者见到了一部《新刻岳山宝卷》《湘子宝卷》合本,这本宝卷封皮是羊皮做的,毛笔抄写,宝卷中间有“清康熙三十三年月魄氏”一行字,记载了宝卷的抄写时间及抄写人。这个抄写时间比宝卷研究专家车锡伦已发现的河西地区最早的《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清康熙三十七年)早了4年。深挖宝卷历史文化意义 据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中记载《敕封平天仙姑宝卷》原为已故马隅卿(廉)先生收藏,现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这版宝卷的末尾刻有“题识”: 康熙三十七年五月吉旦板桥仙姑庙住持经守卷板 太子少保振武将军孙施刊 吏部候诠同知金城谢麈编辑 将军府椽书张掖陈清书写 刻字凉州罗有义王璋 福建颇顺贵 甘州韩文 车锡伦认为《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由甘肃人编写、讲述甘肃故事并在甘肃刻印的宝卷,据此他认为这部宝卷说明了早期甘肃宝卷流传的情况。笔者在查阅资料中发现《敕封平天仙姑宝卷》同版的另一卷本由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板桥镇板桥村退休教师褚兴业收藏。也就是说现有的调查发现康熙三十七年刻印的《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有两本遗世,一本保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本由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板桥镇板桥村褚兴业收藏。宝卷中的故事发生在黑水河畔,合黎山下板桥村,与褚兴业的生活环境完全吻合。宝卷中提到的仙姑庙在板桥当地得到了印证,如今临泽县板桥镇东柳村一隅的大漠绿洲中,深藏着一座历史悠久,气势恢宏,香火鼎盛的道家古刹仙姑庙。 《敕封平天仙姑宝卷》可谓河西地区的“土特产”,说明河西宝卷并非全国宝卷的简单复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创造。这个刻印本一部留在当地,一部传向外省最终落户北京。这个卷本的保存与流传表明了河西宝卷并非单项受到外来宝卷的影响,河西宝卷也在向外流传影响其他地区的宝卷,河西宝卷与全国宝卷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影响效果。《敕封平天仙姑宝卷》中所讲到的仙姑黑河建桥、镇守合黎山、民众自发修建仙姑庙、仙姑庙数次显灵的故事,赋予了当地的黑河、合黎山、仙姑庙浓郁的人文色彩和历史韵味,这部宝卷是研究和弘扬河西地区文化的重要卷本。 这些卷本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早在清康熙年间,河西地区宝卷的讲唱、传抄在已十分成熟,是研究清代佛教、道教的重要资料。作者简介:李妍,女,甘肃张掖人,文艺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来源:凉州文化研究 原标题:《非遗文化 河西宝卷最早卷本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