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快的地蹦子,热情似火的秧歌,震天动地的威风锣鼓……1月18日下午,肃州区北新街社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社区社火队的演员们提前给居民奉献了一场春节文化大餐。 北新街社区社火队共有地蹦子、秧歌、威风锣鼓三支表演队。其中,秧歌队40人,威风锣鼓队60人,地蹦子14人。把地蹦子演出引入社区春节文化活动,在肃州区尚属首次。 为了排练地蹦子,北新街社区专门请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地蹦子传承人、71岁的李生茂老人。老人从去年12月中旬就来到社区,手把手,分动作、分角色教演员们练习。 18日12时30分,跳地蹦子的演员们就陆续来到社区化妆。演员们都是社区居民,且清一色是女性。为了演好地蹦子,她们已经陆续练了一个月。 李生茂原是肃州区银达镇蒲上沟村人,八九岁便开始参加地蹦子演出。从年开始,他每年春节都给村社火队的演员们教地蹦子。他说,酒泉地蹦子共有12大阵、12小阵,寓意每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过去在农村,跳地蹦子的演员包括4个鼓子、4个拉花、4个和尚以及傻公子、丑婆子和膏药匠,还有4个提灯笼的人。鼓乐队的乐器由大鼓、铙钹、铰子、大锣组成。 得知18日社火队要在社区内预演,李生茂老人早早就让老伴做好了午饭,吃过饭,刚过12时,他们就从家里出发,来到社区开始给演员们化妆。老伴孙玉珍今年62岁,在李生茂的影响下,几年前也开始参加地蹦子演出,并成为李生茂的得力助手,从演员化妆到服装穿戴,样样在行。他们还自己花钱置办了一套演地蹦子的行头。孙玉珍说,有的演出服装市面上买不到,是他们买来布料自己裁剪缝制的。去年,他们老两口给酒泉中学师生教的一台地蹦子,还参加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演出。 李生茂说,地蹦子演员的化妆各有特点,鼓子是武生打扮;拉花虽说演的是乡村姑娘,但要化妆成戏曲里的花旦;和尚本来是小娃娃,但现在多由成年人扮演,因此要画得活泼可爱;丑婆子是乡村老妪的化身,一般画得很丑;傻公子是小丑角色,要跟丑婆子般配。 虽然不是正式演出,但演员们对待化妆都很认真,扑粉、打腮红、描眉、画唇一丝不苟。化完妆,穿上演出服,戴上头饰,对着镜子一照,不由得发出惊叹:“哇,都不认识自己啦!”接着便拿出手机拍下这珍贵的瞬间。 14时30分,演员们全部化完妆,大家来到社区院子里,院子里早已站满了围观的居民。此时,秧歌队和威风锣鼓队的演员们也穿戴整齐来到社区。预演开始后,演员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引得围观群众不时拿出手机拍照。(本报记者马学全) 来源:飞天周刊期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