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星期四

年10月31日

今天距离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仅剩天

10月31日玉门信息纵览

年10月31日

1

玉门市畅通诉求渠道打造“阳光政务”

2

玉门市狠抓落实切实将社保扶贫做到“四个全”

3

玉门市依托项目实施带动废旧农膜回收

4

玉门市“六措并举”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5

玉门市“四措并举”严查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一、玉门市畅通诉求渠道打造“阳光政务”

一是建立“”市长助跑机制。创新引入“”市长热线作为政务服务专线,开通“”市长助跑热线,对群众的各类政务咨询、投诉建议及时跟办处理;强化作风和效率监督,市民中心运用“”市长助跑热线每天抽取20%的窗口办件,随机进行电话满意度回访,将回访情况纳入窗口绩效考核,对服务态度差、随意增加审批环节、变更审批流程、超过办理时限的工作人员严肃问责。二是主动“找茬”,让服务有温度。设立“找茬”办公室,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办事过程中的“堵点”问题,同时对工作人员的作风和效率进行监督,既接受群众的“找茬”,也主动找自身服务不到位的“茬”,建立“首席代表”轮流坐班制度,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建议意见都可当面反映,立即处理,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今年以来,解决建议诉求类件,窗口投诉类6件。尤其是快速解决了王玉萍等45名教师福利房房产证办理的历史难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发挥市长信箱功能。由市民中心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统一接收群众和企业对政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投诉举报,组织专人负责市长信箱的管理、交办和督查反馈,健全完善从事前受理,交办反馈的一整套流程机制,确保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二、玉门市狠抓落实切实将社保扶贫做到“四个全”

一是“应保尽保”做到全覆盖。利用扶贫信息平台,对名建档立卡未参保人员进行核实,精准锁定每一位应保的贫困人员,做到不遗留、不重复。二是“应代尽代”做到全兜底。投入专项资金92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特殊群体人,由市财政按元标准为其全额代缴保险费,切实减轻贫困户生活负担。对计划生育两证人员,在个人缴费基础上,由市财政每人再给予50元专项补贴。三是“应发尽发”做到全落实。始终把所有贫困人口参加养老保险作为硬性指标,全市贫困户参保率达到%;对名已满60周岁的贫困人员,按月足额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做到应发尽发。四是“满意度”得到全提升。从年1月1日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再提高15元,达到每人每月元,为全市人提供了基本养老保障,明显提升了贫困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三、玉门市依托项目实施带动废旧农膜回收

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户自觉捡拾交售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减轻农户生产投资成本,有效改善乡镇基层的生态环境。玉门市依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实施,发挥优势使项目效益最大化,在全市12个乡镇建立农膜回收网点14个,按照不小于5:1(折纯)的兑换比例开展地膜“以旧换新”工作。通过公开招标,统一采购20万元的高标准地膜15.77吨,为赤金镇、下西号镇、玉门镇3个乡镇的户贫困户给予每户20kg地膜补助,带动全市贫困户捡拾交售废旧地膜的积极性。至目前,全市共回收废旧农膜吨,其中废旧地膜回收量吨,废旧棚膜回收量吨,开展“以旧换新”兑换新地膜吨,使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了81.6%,废旧农膜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四、玉门市“六措并举”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近年来,玉门市按照“突破下游、带动中游、调动上游”的发展思路,以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为目标,建基地、扶龙头、创品牌、拓市场、扩订单、延链条,初步构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围绕设施种植、特色林果、草食畜牧三大主导增收产业,持续优化种养业结构调整,以打造“独一份”“特中优”“好中好”特色农产品为目标,主打特色牌,主攻枸杞韭菜、人参果、蜜瓜、孜然茴香调味品、肉牛肉羊六大特色单品产业提质增效。全市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产品远销青海、宁夏、河南,以及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内外市场,建成日光温室韭菜1.2万亩、蜜瓜5万亩、人参果0.2万亩、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种羊场9个,全市肉牛饲养量达1.2万只,肉羊饲养量万只。二是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立足产业优势,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通过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商标注册,创建区域公用品牌,优化包装设计,强化品牌宣传推介等措施,培育了一批品质好、叫得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商标11个,其中祁连清泉人参果、赤金沁馨韭菜、花海赢瑞辣椒等6个农产品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紫龙珠”葡萄获得国家著名商标。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8个,其中无公害农10个,绿色食品1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同时,16个农产品产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9个农产品取得有机转换证书。“祁连丹青”枸杞、“祁连清泉”人参果等多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三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按照建引并重的思路,一手抓本地现有农业企业的培育、一手抓外来企业的引进,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加工储运能力,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现已建成祁连清泉、表青惠农等29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在册合作社按照运营规范、运营较规范、运营一般、未运营和注销的进行整顿规范提升,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17个,酒泉市级示范社37个,玉门市级示范社42个,全市各级示范社累计达到了家,带动农户1.5万户,带动生产基地近15万亩。四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以农产品物流园为核心,对外抓开拓,对内抓完善,构筑现代化市场体系,并配套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带动农产品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多的市场网络,建成流通经济组织余个,流通经纪人队伍余人。建成玉门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特色中国—玉门馆、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农村物流配送中心、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6个,行政村电商服务站点65个,覆盖率达到%,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在现有基础上年均增长30%以上。五是完善全产业链供销发展体系。采取引进和自育相结合的办法,培育引领产业发展,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全力抓好生产、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配套,确保全产业链同步协调发展,通过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批发市场经营、电商下乡等环节不断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完备的组织体系健全的经营服务网络和熟悉“三农”工作队伍的优势,新改建村级综合服务社13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个。坚持把农业下游畅通放在突破农业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位置来抓,通过蜜瓜、韭菜、草畜等产业全产业链的打造,农产品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全市第二届农产品订货交易会,共展出个省内外特色农产品,签订农产品订单和农业产业项目58个,总签约金额23.6亿元,65%以上的农作物均实现了订单保障。

五、玉门市“四措并举”严查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今年以来,玉门市坚持挺纪在前,立足抓早抓小,通过采取“四项举措”,严查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基层腐败行为,促进了全市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咬耳扯袖”常态化,未雨绸缪。坚持教育规范在前、约谈提醒在前、纪律处理在前,注重抓日常、抓经常、抓治本,切实提升监督执纪实效。既彰显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反腐坚决态度,也体现严管厚爱、治病救人的良苦用心。今年以来,共运用约谈函询、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第一种形态处理人次,运用第二种形态处理19人次,使批评教育成为常态,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问题。二是紧盯“四风”不放松,防微杜渐。盯住“平时”,从“小事”抓起。实行明察暗访常态化,对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私自脱岗离岗等行为严肃查处,坚决改正“不拘小节”错误。盯住“关键”,从“节点”抓起,每逢中秋、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向全市党员干部编发廉政短信,注射“预防针”。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挥明察暗访、群众监督的作用,出重拳、下硬招,对顶风违纪的严肃查处,以铁的纪律进一步正风肃纪。三是监督举报全覆盖,发现问题。全面实施纪检监察干部信访举报接访制度和纪检监察室分片联系制度,定期到基层了解情况,架起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充分发挥特约监察员、村民监督委员会和政风行风义务监督员的作用,着力发现基层干部个人在勤政廉政和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市纪委和12个乡镇开通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