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申明贵

年前,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仰韶文化发现地。伴随着仰韶文化发现走过百年历程,“仰韶文化”“中国现代考古学”一时间成为全网热搜的关键词。同时和“仰韶文化”一起火爆出圈的还有“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时期的经典器具。伴随着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小口尖底瓶和酿酒的关系以及起源问题,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仰韶彩陶——

华夏文明的符号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最重要文化符号。仰韶文明也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开端。

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制作彩陶的工艺,并把制陶分为选土、造型、装饰等不同工序,制作的陶器种类有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在很多仰韶彩陶上,都绘有5个手牵着手跳舞的人物造型。这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和谐友爱,相互融合的关系的生动写照。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彩陶中最为经典的器具。它泥质红陶,小口,细颈,深腹,尖底,腹偏下部置环形器耳一对,腹中上部拍印斜向绳纹。小口尖底瓶因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也不容易溢出。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人们最早认为小口尖底瓶是汲水器、取水器或一般的饮水器、盛水器。现在随着人们对仰韶文化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学者认为小口尖底瓶是当时的礼器,主要用于祈雨、祭祀、庆典的礼仪活动。

在仰韶时期,先民对天人关系已有思考,对上苍、祖先产生了敬畏之情。祭天、祭祖都是部落中的重大活动。祭祀活动中,他们会把粟、黍等粮谷作物,装在类似于鱼形的小口尖底瓶中,摆在祭台上,供奉神明或祖先。

与此同时,甲骨文中的“酒”字也揭开了小口尖底瓶的功用奥秘。学者苏秉琦对小口尖底瓶持酒器说。论据是甲骨文的酒字“酉”部,就是尖底瓶的象形。与“酒”字类似,“尊”“奠”等字都有“酉”旁,也就是说都与尖底瓶有关,无论“尊”或“奠”都是一种礼仪,中国人讲“无酒不成礼”,都需要酒来表达,这个酒自然应该装在符合礼仪的盛酒器中。因此,从文字角度来看,尖底瓶就是典型的盛酒器。中国文字的象形和演变,极好地佐证了小口尖底瓶与酒的密切关联。

粮食在小口尖底瓶中存放久了会自然霉变并发酵,转化为酒。因此,酒在诞生之日起,便有了灵性。中国人认为酒是神明的馈赠,于是才有了后世庄子的“醉者神全”,李白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的说法。也正因为如此,小口尖底瓶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酿酒器或者盛酒器。

小口尖底瓶——

仰韶人的酿酒工具

年8月,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开展“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在河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渑池县文旅局启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参与发掘。

此次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美国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仰韶村遗址尖底瓶残留物进行了科学分析。科研人员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八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对陶器进行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淀粉粒、植硅体、酵母和霉菌),获得了古代酿造谷芽酒和曲酒技术的证据。

年9月29日,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布重要考古成果,在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采用的是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专家认为,甲骨文中记录了两类酒,即“酒”和“醴”。前者是用发霉的谷物进行发酵的酒;后者则是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而成,酒精度相对较低。这两种酿造工艺在年前的仰韶村遗址尖底瓶残留物中均有发现,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粮食酒的酿造和消费提供了直接证据。

黄帝“艺五种”——

为仰韶人酿酒奠定了原粮基础

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已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识。而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在《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中提出,仰韶文化时代即炎黄二帝时代。将考古学与黄帝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可以发现诸多相互印证之处。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黄帝部族存在密切联系,并非巧合,而是历史的客观存在。

黄帝诸多的发明创造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发达了,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增加。

综合研究证明,仰韶村遗址尖底瓶用于发酵粮食酒。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尖底瓶残留物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采用了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

甲骨文中记录了两类酒,即“酒”和“醴”,前者是用发霉的谷物进行发酵的酒;后者则是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而成,酒精度相对较低。

而上述两种酿造工艺在仰韶村遗址的尖底瓶残留物中均有发现,这项研究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粮食酒的酿造和消费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证据,仰韶村遗址尖底瓶与周边地区同类仰韶陶器功能一致,如河南渑池丁村遗址等,其酿酒方法很可能代表了仰韶文化核心地区的技术和发展情况。

此外,《吕氏春秋》中有记载,“黄帝有陶正”,那陶正是干什么的呢?用今天的话说,黄帝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生产陶器的“官员”,也有学者认为,不一定是官员,但是属于制造陶器的专职人员是完全可能的。

历史上有名姓记载的第一个陶正叫宁封,《史记》说:“黄帝命宁封为陶正。”黄帝专门派了宁封和昆吾两位臣工,管理陶器制作。当时制造了鼎、觚形杯、壶、罐、盆、盘、缸、瓶、钵、碗、陶鼓等各种陶器,工艺精美,其中很多都用来做酒杯。

众所周知,古代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有了酿酒的容器——小口尖底瓶,又有了富余的粮食,这为酒的酿造提供了首要的条件。

自此,由彩陶文化衍生出的酿酒文明在黄帝时代璀璨盛放。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