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是一个多事之秋,也是一个感动你我的特殊之年。1月下旬,新冠肺炎肆虐下,武汉封城,支医疗队、数万名医护人员逆行湖北,抗击疫情。3月31日,在四川大凉山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扑火人员逆行奔向火海,19名扑火人员壮烈牺牲。我们为这些逆行者点赞,为这些逆行者感动。

在中国航天的发展进程里,也有那么一群逆行者。他们明知道前方是危险,甚至是死亡,仍然义无反顾。清明将至,我们来聆听航天人的逆行故事,怀念那些英雄的航天逆行者。

逆行沙漠搜救残骸的李再林烈士

年清明节前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跟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有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始终眼含热泪,当来到一幅油画前,老人终于控制不住蹲下来失声痛哭。后来才得知原来他是油画上牺牲烈士的亲弟弟,这个埋骨大漠的哥哥,他已经50多年未见了!

油画中的战士,名叫李再林,河南省驻马店汝南县人。年12月入伍,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和田测量站。他入伍不到两年却在这里静卧了50多年。他生前是一个什么样的战士?

李再林战友王春阁:1米7的个头,黑黑的瘦瘦的,人也精神,言语不多,但对人非常和善,没说话就三分笑。

李再林入伍后充分发挥自己绘画和写幻灯片的特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部队好人好事,后来经过选拔,进入政治处电影放映组,当了一名放映员,并积极参加部队各项活动。

王春阁:李再林多才多艺,放电影兢兢业业。

杨毅敏:喜爱体育运动,篮球场上经常有他活跃的身影。

年7月13日,李再林所在部队奉命在马扎山试验区大漠里执行搜索导弹发动机残骸部件,原本担任电影放映员的李再林主动请缨参加任务,成为搜索分队中最年轻的队员。

当时天气异常炎热,地表温度接近70摄氏度,搜索分队成员相继中暑严重脱水。此时,李再林主动请命前往指挥所寻求救援,他爬过一座座沙丘,向着指挥所方向艰难前行,后因迷失方向,体力消耗过大,严重缺水20多个小时,永远地倒在了滚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年仅21岁。

李再林战友杨毅敏:李再林失踪后,部队派出直升机搜救无果。后来全员出动地毯式搜索,在一个沙丘后的半坡上,我们终于找到了李再林。虽然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抢救,但已经无力回天。

战友解开其上衣风纪扣,发现他的前胸已被自己用手抓了几十道血痕,这是李再林在极度干渴无法忍受的情况下抓破的......

为了怀念李再林烈士,战友们根据当时他在大漠中英勇牺牲的情景绘制了这张油画。

我国的尖端武器发展起点低。在那个年代,火箭、导弹技术还不成熟,问题也比较多,李再林他们搜索回来的弹头弹体残骸,对找准部件问题、改进火箭性能有重大帮助。

李再林他们搜索的这片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素有“死亡之海”之称。有“万山之祖”之誉的昆仑山山脉,就依沙漠而居。沙漠傍山峦起伏,绵延千里、叹为观止。然而,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们却深刻地知道,这些茫茫高山和广袤沙漠的含义——难以进去更难以出来。

李再林的牺牲,证实了和平时期我们搞尖端武器试验,也要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他们明知去沙漠里搜救就意味着危险,却毅然勇敢逆行,只为了共和国年轻的导弹武器事业,为了中国可以不受西方大国的威慑和压制,为了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

舍身救人的王来烈士

那是年10月20日下午,戈壁滩北风如刀。

加注人员在泄除剩余液氧时,火箭推进剂突然失火,火苗燃烧了液氧车一侧的骆驼草。

事发区域周围氧气分子浓度高,一名叫武润喜的科技人员衣服忽然燃烧起来。年仅24岁的王来见状立即上前救人,不幸两个人都烧成了“火人”。

危情时刻,王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原地待援,他首先想到了液氧装备车辆的安全——如果引燃液氧车进而引爆整个特种燃料库区,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他凭着最后一口气,义无反顾地向着远离装备车辆的大戈壁跑去,一米、两米、三米......直到最后倒在戈壁滩上,身后留下的是38个焦黑的脚印。

装备保住了,王来和同事却牺牲了!后来,他被安葬在东风烈士陵园,至今已经54年了。不知是哪一年,他的墓碑前长出了一棵小小的胡杨树,任凭几十年风吹雨打,始终倔强生长。同事们说,这棵树就是王来,他的英魂,在烈火中永生。

身患绝症重返科研一线的谢秀玉

年的清明节,三个曾在中心工作过的老奶奶,在陵园一座墓碑前失声痛哭。“老谢,我们来看你了,不知道你在那边好不好?你一定要好好的啊!”

曾经和老谢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李洁惋惜地说:“老谢一辈子把心思都扑在工作上,走得太早了,我们心疼她啊。”

墓碑上的这个烈士名叫谢秀玉,年从西安炮兵学院毕业来到大漠深处,在大漠度过了30年不平凡的日子。

老一辈测控人豁出命也要完成任务的劲头,在谢秀玉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在肺癌晚期,她也抱病逆行,坚持完成好组织交代给她的任务。

年,国防科工委急需要一个数据处理设备,年底任务就要用。7、8月份时,谢秀玉接到了这个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谢秀玉天天晚上加班工作,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她就带着一帮年轻人把方案做出来了。方案通过以后,她又着手自己设计电路,搞印制板搞器材焊接调试,在年底之前,就把设备研制出来了,顺利参加当年的重大任务。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设备进入验收过程中,谢秀玉突然被检查出来肺癌晚期。谢秀玉的丈夫张长文回忆道,“95年,我陪她到北京去看病,当时在医院做的手术。动完手术以后,96年我们就回到家里养病,在家里期间呢,因为研制那个设备是她牵的头,还有部分收尾工作,她又继续投入到收尾工作中去。”

工作还没有完,必须把它完成。虽然此时,谢秀玉也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并且从化验结果来看,癌细胞已经扩散了。谢秀玉坚持带病上班的执着让老伴也无计可施。“这个时候,我很担心,但是她好像无所谓。好像直到最后就想把它画个圆满的句号。”张长文说。

年,由谢秀玉牵头负责的课题做正式的鉴定和验收,这个过程中,她边熬药边到机房来,跟大家一块干。“她负责遥测数据处理结果报告,每一发任务审查报告,宽行打印纸就要将近几千页。她就戴着一个高度的老花眼镜,一个一个,一行一行地看。“谢秀玉当年的同事回忆说着。老谢的尽职尽责、勇敢逆行,让同龄战友和年轻后辈敬佩和感动。

医院最后的那段日子里,谢秀玉癌细胞全身扩散,很疼痛。“就是那种疼,特别疼,疼得你睡不着觉啊。有的时候,搞不好那就打杜冷丁啊,就打吗啡啊来镇静。“饱受病魔摧残、心理衰竭、体重只有七十来斤的老谢,身体已经越来越虚弱。就在生命弥留之际,她嘱咐老伴帮她整理自己的研究资料,留给同事们。完成这些之后,她才终于放下心。年7月13日,谢秀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去世,终年56岁。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巴丹吉林沙漠,谢秀玉在戈壁滩工作了30年,参加了上百次的发射测控任务。

一位作家曾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必须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谢秀玉就是这样的火炬,把自己的光和热燃烧得一丝不剩。

李再林、王来、谢秀玉,他们或为搜索火箭残骸,或舍身救战友,或为航天测控燃尽最后一丝心血。身归大漠、魂照天地。如今李再林、王来、谢秀玉虽然长眠在了这块他们为之奋斗过的地方,但他们舍己为人、为国防科技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将永远在大漠深处延伸。

清明节,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的航天逆行者!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作者

孔祥鹏、奉青玲

编辑

王艳梅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