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教师及家长朋友们!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校园安全、孩子平安是大家共同的期盼。然而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引发社会热议。对此,除了感慨“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之余,我们的教师、学生及家长朋友们又能做些什么? 01什么是校园欺凌? 年10月17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自年6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界定了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02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 校园欺凌有多种表现形式,除了最常见的殴打、伤害行为之外,辱骂、诽谤、恐吓、孤立、排挤同学,毁坏、抢劫、勒索同学财物,甚至逼迫对方脱衣服、罚跪等,都属于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如下: ●肢体欺凌:利用身体动作殴打、踢踹、绊倒等直接攻击他人。 ●言语欺凌:取侮辱性绰号、辱骂、讥讽、嘲弄、恐吓、用言语刺伤或嘲笑评论别人。 ●社交关系欺凌:通过与其他人共同排挤、孤立被欺凌者,使其被排挤在团体之外。 ●网络欺凌:利用互联网等多元网络媒介散播伤害被欺凌者的言论、图片或视频等。 ●财物欺凌:损毁被欺凌者的物品或索要钱财。 ●性欺凌:是指以性或身体特殊部位为取笑、嘲弄对象等行为。 03校园欺凌的主要危害 被欺凌者:引发肢体创伤、引发心理疾病。 欺凌者:形成错误认知,性格的畸形发展,因惯性走向犯罪,成年后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 围观者:迷失方向,缺乏辨别能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在欺凌事件中,每个参与者都会受到伤害。近年来校园暴力呈现低龄化、群体性、网络化特点,女生之间的暴力逐渐增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年至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人数分别为人、人、人、人、人,罪名涉及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猥亵等。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校园欺凌已不仅是简单的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会构成刑亊犯罪。 04怎样辨别孩子遭受欺凌暴力? 如果孩子遭受了校园欺凌,个体会有所变化,教师、家长需细致观察,认真对待。 ●身体经常出现难以合理解释的伤口(如红肿、淤青和割伤等)。 ●经常告知家长自己生病,无明确原因的头疼、肚子疼或其他不舒服,要请假在家休息不想上学,甚至迟到旷课逃学。家长送孩子到校后,害怕家长离开。 ●出现失眠、做噩梦尖叫、食欲下降、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等异常行为。 ●在学校或家里闷闷不乐,突然变得少言寡语,情绪表现上突然出现焦虑、胆小、沉默寡言,沮丧、悲伤甚至试图自杀。 ●对课程学习突然没有兴趣,成绩下滑,学习不在状态。 ●刻意改变上下学的时间或路线,有时可能携带刀具。 ●书包、文具和衣服等会有所破损撕裂,其他物品丢失、损坏。 ●下课后常常自己一个人活动,减少与其他同学沟通和交流的频率。比原来话少,将自己封闭。 ●有时以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甚至偷窃家里的钱物,家长要保持高度警觉。 ●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谈论时闪烁其词,兴致不高。 如果孩子有以上这些现象,教师和家长要及时沟通,校内校外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