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六日一夜游记

作者王心源

王心源,男,年6月生,安徽省六安市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遥感地学应用以及遥感考古与古环境重建、数字遗产研究。近年来,主要进行空间信息技术对自然---文化遗产的观察与认知研究。

余尝读斯坦因(MarcAurelStein,—)《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以及斯文·赫定(SvenHedin,---)《亚洲腹地探险八年》著作,深深钦佩先生们扎实的考古专业功底,细致入微的观察功力,精当刻画的文字描述能力。恨不能生在百年前,跟随先生们一起考察并向之学习。

今幸有玉门市政府立项,玉门市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丝绸之路》杂志社承办,由玉门市博物馆王璞馆长、玉门市文物管理所张建军所长具体组织实施,有王子今教授、王仁湘研究员、易华研究员、王心源研究员、贾小军教授、多丽梅研究员、覃春雷馆长、戴卫红研究员、杨文远副主编、姚娅博士后等专家学者,在22日—27日期间,开展“玉门·玉门关历史文化考察”活动。我向诸先生、同仁学习许多,借此机会,特此致谢!

走在先贤们曾经考察的区域,追寻同样的线路,甚至触摸同一块文化遗存的肌肤,感到无比的兴奋。我虽非文博考古专业,亦非文化历史专家,但对于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研究对象,从遥感考古以及历史自然地理角度来学习、考察、认识,岂不快哉?!见贤思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故随手在本子记录几笔。这些记录没有经过科学的严谨推敲以及相关的资料参考,仅仅一时的认识、甚至一闪念的感觉而匆匆记录,为自己留存资料而有待以后详细考察作为线索用的。

事有凑巧。这次考察,主办方要求考察团员每人写篇文章,题材不限。作为承办单位之一的《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杨文远先生则约我以游记形式提交“作业”。作为科技工作者,一般而论是要写科技论文,要遵从科技论文的写作范式,有观点、有证据、有结论(虽然结论有的可能不实)。这次,我得到一个信马由缰写游记的机会。第一次写,一开始觉得没有多大意思,后来越写越觉得好玩,遂答应杨主编的盛情与美意,同意提交一篇“游记”。

但是需要说明,这篇游记,是没有经过深入考察、研究,有时是在飞快的汽车里隔着车窗玻璃的一瞥,心生而文的。当然,我毕竟挂着科技工作者的牌牌,也不能胡乱扯。文中比如对于地质的描述,由于手头没有资料可参,我就根据野外所见,猜测性进行描述,肯定是有许多错误----尽管对于岩石的时代我是回避不提的。考古学的两大基石之一就是地层学。我想,作为考古考察,是不能不对此作观察与考究的。

这样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写,虽不能说是酣畅淋漓,倒也是略抒胸臆。该文时间记载从22日到27日,6日考察、1夜“梦境”,遂命名《六日一夜游记》。

第一天6月22日天气北京晴嘉峪关小雨

线路:北京---兰州---嘉峪关---玉门宾馆

8:50,从家里出发去北京T2航站楼。天晴,燥热。11:28分,飞机从北京机场起飞,16:15到嘉峪关。出机场,小雨,一身凉爽。路面有少量积水。乘中巴车沿连—霍高速向西驶向玉门市。

车行走在东南-西北向的河西走廊大道,隔车窗目力可及北侧黑山,南侧祁连山因能见度不够而看不到。

来接机的玉门市博物馆王璞馆长介绍:河西走廊过去是东、西方交通要道,经济贸易通道,也是文化、技术、宗教交流与融合廊道。今天,河西走廊地位更加重要。不仅交通更加繁忙---高铁、高速、国道三道并驰,而且还是能源输送大通道:沿途可见高压输电线并道而列,地面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星罗棋布,地下埋有油、气输送管线供给东部的发展需要。

车子经过清泉乡,见到路边高台上的一个烽火台。再到河西走廊著名遗址骟马城,此时路面上仅存似乎下过一会儿小雨的痕迹。18时许,到玉门市,路面干。看来此雨是由东向西而来的太平洋水汽?我由此联想到“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了!

玉门市,年从老城搬迁到此的一个新建县级市。进入市区,有一高约10多米的“玉门”。大道东西笔直,两侧行道树绿色可人。建筑疏朗有致,交通从容不迫。市容整洁,偶有行人。达玉门宾馆,下车,吸到西部绿洲特有的空气味道,丝凉,清新,宜爽,还带有点泥土味。真宜居嘉地也。

吃罢晚饭,参观玉门市博物馆。此时20:30。室外气温体感微凉,空气透亮,夕阳15o斜照,正照在宾馆东侧的10米高的杨树上,树叶形成一层鹅黄,如同西方油画的那种亮黄色彩。

我们步行到路对面的玉门市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从多年前新石期时代到现代文物,展示此地人类活动的精彩片段,也包括当代的“中国石油工业摇篮”光荣历史。林林总总,不一而论。我尤其对军事防御体系的长城、烽燧、屯戍等遥感考古相关的内容感兴趣,拍了一些照片作为以后研究参考。

21:30,参观完毕。尚有天空余光,模糊光线尚可见物。我们借着模糊光线查看了摆放在博物馆室外的来自火烧沟岩画的原石。

感慨于祖国的幅员辽阔,感动于博物馆展示先辈们的创业事迹以及民族间交往经历的磨难。回宾馆,作七绝一首。赞之曰:

七绝

感念先人开疆功

感念先人开疆功

筚路蓝缕难亦行

历尽纷争成兄弟

方有今日大一统

第二天6月23日天气多云

线路:玉门市出发---三个墩汉代古城---花海汉长城、头墩---赤金峡谷---明清古道---赤金古城

晨5时许,听到雨打窗外钢瓦屋顶咚咚声。7:30出发,微凉。

车子先沿大道向东,过牌楼,向北去花海路进发。路两边有2-3米高、2-4行的行道树分布在灌溉沟渠内,之外为戈壁滩地。不一会见有大片耕地,郁郁葱葱。又过黑水河,再经过北山的山间东西向谷地,又走了坑坑洼洼的“搓板路”,9:30许,到达三个墩遗址。

三个墩现在仅仅可见两个墩。

我们先考察大墩。此墩是个汉代烽火台,残高8米。夯土层约20-30cm不等,有红柳、芦苇夹杂夯土中。夯土层泥土手感坚实。

在大墩NE30o,米处,是个小墩。这个小墩,高约5米许,也呈现水平层,泥土均匀,手感松软,我判断这是个自然的沉积形成。至于这个墩子,是否前人在自然土墩基础上作为高台使用过,则无遗迹可寻了。就在这个墩子旁边,是一道高约半米的凸起,好像是城墙墙体,仔细观察实乃湖湘沉积形成的自然地层,是今天正在发育的雅丹地貌。这种地貌,往往形成如城墙的形状。上世纪初,就发生外国考古专家在新疆这种雅丹地貌当作古城墙发掘,2天后才知道被大自然所愚而“上当”的故事。

就在这个小墩子南侧数米,见到一条干沟,由流水切割露出青灰色细腻的草木灰层(20--30cm)剖面,草木灰层覆盖在粉砂粘土层之下。看来,这里曾是一个相对静水的沉积处所,或许是个湖泊或者缓流河道所在?由于时间匆匆,未来得及详细查看。

至于人们认为这里有个古城,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不过,从我随身携带的ipad的遥感图像上看,这里是一个消失的古绿洲。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

我们驱车启程,向东过沙石滩地,进入花海乡,见到大片绿洲,主要是红柳,作物有向日葵、葡萄、棉花等。车子停在汉代长城的标识处。此处汉长城,东-西向,是河西走廊汉长城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该长城由红柳枝、芨芨草、沙石等材料建造,最高部分可见7层,最厚处4米,每层红柳厚约0.2米,红柳层上下有芨芨草,厚约0.1米,顶部积沙层厚约0.4米。经历年风雨,仍然挺立着由沙土、枝草构建的长城!真钦佩先人们的伟大智慧与工匠精神!

我们又向头墩进发,驱车离头墩1里许,沙土松软,车不能行。我们沿长城保护隔离网,跨过干沟,步行到头墩。头墩烽火台也是红柳、芦苇、沙土隔层夯筑。该烽燧残高7.5米,底座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11米。下部4.5米用土夯筑,上部3米用土坯建造。据介绍,该处发现的灰陶片、青花瓷片,始建于汉,清代做了维修。

后排左二为作者

头墩位置非常重要!在此处,长城由西南—东北走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且旁边是一个湖泊,在遥感图像上可见曾经湖泊的边界范围痕迹较大,呈现椭圆形,长轴约0.8km,短轴约0.6km。而现在萎缩为一个直径约米的池塘模样。有趣且重要的是,在遥感图像上,可以见到围绕烽火台有疑似的城墙,有待验证。

回到车边,12:30,开始午餐。每个饭盒内有三个小黄花卷,三片牛肉,一个白煮鸡蛋,外加一个小塑料袋,内有西红柿一个、黄瓜一根。

饭毕,约1:00。驱车向南前往赤关峡。

车颠簸行走于戈壁、沙地,进入花海绿洲植被封育区,大片芦苇、红柳相间分布。偶尔露出灰黄色粘土层。沟渠纵横,阡陌交通。领航人、司机均迷失路线,我们更不得而知如何寻路。反正是转来倒去。我渐入午睡佳境。醒来,司机继续在寻路。我顺眼看到一处有十几个垃圾堆的垃圾(填埋)场。心生一咯噔。

王馆长介绍,我们是沿着丝路古道向南行进。16:20,到天津卫村。只见户户门锁着,未见一人。路边水渠宽3.5米。赤金河由南而北蜿蜒流淌,流速估计每秒十几厘米。河水清澈,漫滩平展,草色壮绿。车开到赤金峡水库停下。此处如今已经是一处游览风景区。据介绍,此处的古道已经在水库的水下了。

出风景区,我们考察一处摩崖石刻。此石刻位于赤金峡口的赤峡驿站附近大墩山山崖。该石刻刻在2m*1M呈扇面被修理过的花岗岩面,坐南朝北,“柔远人”三字横排,竖排“江右张汝学重刻”“关中王珪题”。据王馆长介绍,此处石刻初刻由唐初宰相王珪,重刻为清年的光绪戊寅。此处在唐代是个重要的地方。

又参观土夹道遗址。该遗址被公路占用,已看不出多少名堂。仅仅一个碑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其曾经这里的辉煌。

车又西行一段距离,到明清古道标识牌。据介绍,此古道东--西向,通敦煌,沿途45里至少看到三个烽火台,进入赤金城区,与汉代烽燧相接。

王馆长带领我们在赤金镇一个家属院内,找到赤金堡城墙遗址。现在仅存西北角的城墙和角墩。据介绍,该城始建明代,清代重修。城有三门,旧南门,新南门,新北门,城周长2里许。而从现在残存的西墙、北墙看,损失许多了!

此区遗迹历汉、唐、明清,且相互关联,说明此位置独特、重要。需要后期多加留心、深入考察研究。

19:00许,沿高速公路西回宾馆。

第三天6月24日天气晴

上午,与市政府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座谈“玉门关·玉门历史文化”。具体详细内容,见专门报道,不赘。

下午2:30

考察线路:从宾馆出发—黄花营

汽车从宾馆出发,西行,不久进入绿洲区。此为黄花营村,含三个村民组。沿途农田种植大片小麦、向日葵,还有草滩。这里水源较充足。沿路有并行的老、新灌溉水渠。老水渠杂草丛生,已经废弃,外侧1米是用水泥修建的宽约半米的新沟渠,显然新沟渠使得水资源利用率更高了。

我们的车子北行出绿洲抵近山岗地带,爬坡进入荒漠区。在西边的山头上看到一个歪斜的如尖草帽顶放在那里的一个土堆。我们走到这个烽火台跟前查看。该烽火台建在基岩之上。岩石青灰色,新鲜面有丝绢光泽,我初步判断为绢云母片岩(?)。这是附近较大的山体,烽火台就建在此山头上。观察烽火台,同样由泥沙、碎石以及植物枝叶构筑,主要为芦苇杆,厚度为3-5根芦苇杆构成草筋层。夯土间距30-50cm不等。我们来得是12号烽火台。11号烽火台尚在东面!在向导老徐的带领下,来到11号烽燧。

老徐60来岁,据他介绍,烽火台在过去40年里,减少了4米多。一方面是风蚀、水蚀,主要是人为破坏,农民把土挖走弄到田里做肥料。

站在墩子上,用望远镜可看到刚才考察的西侧12号烽火台。目力可见到此处景观结构很有地理学意义。北侧五、六百米,是一道山梁(山前是输电线通道),再向南是条土路(路北侧有当代的坟头散布),紧邻土路的是汉长城。长城南1-2米是烽火台。再南约30米,是由红柳沙包构成的高约3米的防风挡沙堤坝。这个堤坝南侧就紧邻的一个东西向的水沟—实际是条河道(斯坦因考证为疏勒河的一个支流)。充足的水分滋养着红柳,红柳也报答这条河道不被流沙南侵掩埋,形成每年都在长的沙丘堤坝,保护南侧的河道、大片农田及村落。我怀疑这个红柳是古人有意栽种起到防风固沙作用的。

我们又查看了墙体。如今,南墙的西侧已经有块脱落。傍边尚在站立但被一个豁口隔开的一段40cm宽的墙体如不赶快保护,这个“孤独者”不久也会躺下。墙体露出当时用来加强吃力处理的草筋骨。西侧墙基露出由红柳形成的承受拉力“钢筋层”,此红柳枝条被稍微处理拍击成像麻皮样的碎条,然后搓成绳索,平铺形成持力层。

我们又查看了墙体之外的残存的长城墙体。残高不到一米,为碎石、土筑成。碎石清灰色(辉绿岩?),采自傍边的山上。碎石大者10cm,小者1mm,多为1mm-3mm。有趣的是,向东移走几步,见到的碎石却是灰红色(浅变质石英砂岩?我真需要张地质图!)。但是,两种岩石颜色、质地确是截然不同。再向西边查看,又是红柳与泥土搭建的一段。忽然联想到5年前,在瓜州考察汉长城,那是用红柳、泥土构筑,但是一段段有塌陷现象,我当时想,会否是当时修建时,工程逐段承包,在两个承包接头处,因为不是一体化而出现的后期不够牢固的现象呢?再结合此处沙石构筑的分段情景,我似乎更加推论长城当时逐段承包的设计与安排了!

18:00,乘车回。

第四天6月25日多云晴

考察线路:玉门市----黑戈壁--马鬃山玉矿。

早晨7:30出发。

车行于戈壁滩地,沿省道向北进发。在双车道柏油马路80km/h驶行,偶尔见到北行的货车队。沿途景观单调,我亦随手翻阅有关资料,了解研究区情况。9:30,见到山顶有烽火台。黢黑的山体岩层陡立,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的热胀冷缩致使岩石组分之间的松动,再加上冰楔涨裂、植被根劈等地质作用最终导致岩石的碎裂。这里的岩石经历了犹如刀刻斧劈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于是形成了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山峦,远观犹如一匹匹风驰的飙马,鬃毛飘逸,浪漫摇曳,好不潇洒!

10:20,车行到大戈壁滩地。这些砾石,原本是从周围山上被流水携带沉积在此。巨风吹走泥土、细沙,留下粗大、较重的砾石。长期暴晒,砾石上覆盖一层坚硬光滑的黑褐色荒漠漆皮。环顾四周,大地似乎是个干枯的海底世界。展眼远望,天空犹如是个大穹庐。车子似乎不动,人总是在穹庐的中心。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公里黑戈壁。

黑色的一望无垠戈壁滩地,伴有低矮的黢黑、墨绿、铁红等各色浑圆山丘,配以张牙舞爪、状形神似生物的孤石、山脊,粗狂、雄浑,神秘、渴望。只要你来过一次,就会铭记一生。我这是第二次身临。第一次是年从酒泉乘班车去额济纳旗做博士论文时留下永远不能磨灭的戈壁印象。油然一首顺口溜形成:

我本洪荒外来客,

风吹浮尘留色身。

日曝寒冻锻肌骨,

三千大漠一风景。

10:37,车子翻越岗丘过公婆泉风电站厂。到马鬃山路牌,然后,车下坡行驶。到达公婆泉形成的小绿洲。

这里是肃北马鬃山镇镇政府所在地。全镇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共有军、警、民常驻人口人,是“爱民固边模范镇”。车行至镇中心,在十字路口耸立着一座碑,碑上用蒙、汉文写着“三羊城”和“和泰荣兴”。碑文介绍显示此地的重要地理位置:马鬃山镇,乃昔汉、魏晋通西域之重驿。此地南望祁连山,东临内蒙古,北界蒙古国,西通哈密道。真乃四方通衢之要地!考察组在此碑前合影留影后,又去参观“黑戈壁陈列馆”。

由于是周一,王馆长电话“黑戈壁陈列馆”馆长,特请破例开门让我们参观。陈列馆共收藏年—年中外学者探险黑戈壁记载、黑喇嘛(丹毕加参)图片、文物等40多件和明水汉代古城照片、马鬃山奇石等。值得一提,杨增新明水军事要塞遗址,是民国时期河西走廊最西端确保兰州至新疆军需物资补给输送的生命线。图片介绍说,该要塞面积约4平方公里。沙石筑建而成的碉堡、战壕、营房、厨房、八角形瞭望台,以及依山而建的复宫等工事。这是西部近代最大而且最完整的一个军事设施。对于研究西北地区民国时期军事防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观完这个不大甚至有点简陋的陈列馆,我作为地学科学工作者,惭愧于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发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那场著名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及其活动。为此,我在回京后特别补充这部分内容。

在整理这段参观的笔记记录与拍摄的照片,我再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让我感到今天(6月30日,周六)整理材料的加班是多么的快活!但却又带着伤感、却又心生动容。五味杂陈大概如此。那就请允许我(首先,我要对在网上搜集、摘录这段材料中涉及到的作者们表示感谢!!)把整理的这段历史,简要节录整理、供人知晓,引起对那场“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更多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