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14亿人口,56个民族。图/视觉中国

胡焕庸线是天命还是人为?

6月11日是“中国人口日”。截至年年底,我国大陆总人口已突破14亿人,国家已经启动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具体数据结果,我们再等等。如果说到人口,地理上就绕不过一条看不见、摸不着、但与所有中国人都息息相关的线——胡焕庸线。

看不见的线

什么是胡焕庸线?

85年前,一个年轻人纯手工画了一张特殊的地图——上面有四万七千个点,它们并非随意摆放,而是疏密有致,应该说每个点都有讲究。图上一个点代表一万人,加起来正好是四亿七千万人,也就是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而这张图就是中国人口分布图。▲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一个点代表一万人。当时的中国版块还是“海棠叶”,图/胡焕庸,年,《中国人口之分布》在没有电脑和先进绘图技术的年代,确定这些“点子”的位置需要从“各种公报或杂志中”搜取各省各县的人口数据,统计完还得耐下性子一个个点在地图上,每个点力求精准,绘制这张图到底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不可想象。▲从年到年,中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台湾暂无数据)。即使过了20年,胡焕庸线两侧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制图/Paprika这个年轻人就是现代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搁在今天那也是妥妥的“后浪“。胡先生将统计的数据整理成论文发表,并在文末附上了当时的中国人口密度图。▲“胡线”西侧,西藏昌都芒康,澜沧江边民居。图/视觉中国胡先生虽然未在地图上画出,但是他在文中清楚写道,“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这条大致倾斜45°的“直线”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河(瑷珲)——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据记载,年,中国有96%的人口居住在东部36%的土地上。时光流转,到了年,中国人口总量增长了两倍,这两个比值也只是变成了94%和43%,中国人口极不平衡分布状况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胡线”东侧,安徽黟县宏村,地势平坦,依山傍水。图/视觉中国数据说明了两件事。首先,“胡焕庸线”直观地展示出我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现实。其次,这条线真是相当的“顽健”!这条神秘的直线更是成为了“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胡焕庸线就只是一条线?

从地图上看,胡焕庸线就是一条“平平无奇”的直线。在今天,人口疏密线的画法似乎也是理所应当,怎么就“最重要”了呢?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得更远一点。在西晋以前,我国人口分布与现在完全不同,当时的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多集中在北方地区生活。可是从公元年“永嘉丧乱”爆发之后,大批华北百姓向南迁往长江流域避难,原本的“北多南少”人口分布格局变化悄然开始。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西北部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平均年降水不超过毫米。图/视觉中国

到了唐代初期,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人口数已经平分秋色。之后,唐代的安史之乱与宋代的靖康之难,大量的北方人再次被迫南迁,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都来到了南方,南方也就由之前的“蛮荒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不仅人口格局变成“南多北少”,经济上“南强于北”的格局也完全确立了。▲武夷山,位于我国东南部福建省南平市,年降水量超过毫米。图/视觉中国从人文历史角度来看,这条线其实是人走出来的。当然,除了战乱的影响,直线以东,更为平坦的地貌和更为宜人的气候也是他们愿意往南走的前提。从地貌来看,胡焕庸线以东包括我国的东北部、华北部、中东部、东南部,大都以平原、丘陵地势为主,而以西则包括我国的西南部、西北部,以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内蒙古高原、西北荒漠地带为主。▲北京堵车实在是家常便饭。图/视觉中国胡焕庸线也基本与毫米等降水线重合,是我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一边半湿润,一边半干旱;一边肥沃,一边贫瘠;一边是农耕,一边是游牧;最后也就成了一边人口密集,一边人烟稀少……▲西藏地区天高地阔,自驾都可能有点无聊。图/视觉中国胡焕庸线就像一把解决“人口”问题乱麻的快刀,非常痛快地“劈”出中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对于现阶段(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口密度的讨论,无论从自然还是人文角度进行细致的定性分析,也无论运用多么复杂的模型进行定量计算,结论都“逃脱”不了这条直线。

胡焕庸线不能破吗?

当年胡焕庸先生画完图之后,面对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状态,感慨万分,“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若他看到今日的状况,估计也会暗戳戳地夸自己,“未尝变也!”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我们也有过几次人口大迁徙,从解放初期的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到“三线”建设,再到“上山下乡”运动,但“胡线”依旧岿然不动。▲图为《人民画报》年第4期的图片,“上山下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次人口迁徙活动。图/维基百科那胡焕庸线是真的不能破吗?有学者认为“胡线”无法破。西部资源丰富,但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人们选择合适的环境定居也很正常,所以过了这么久,“胡线”东西两侧的变化还是有限。▲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年已全线通车。图/视觉中国要想完全“打破”现在的格局,最大的可能是西部地区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嗯,可以期待下“海枯石烂”。▲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千万级风电基地,场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玉门镇西南戈壁滩上,是青藏铁路之后又一个西部大开放工程。图/视觉中国既然不能改变上天,那能否“改变自己”,从自身出发,慢慢“突破”呢?比如说,又有学者提出,可尝试改变“第二地理天性”,初始化适度聚集人口与产业,形成某些产业枢纽城市,突破经济格局。简单地说,就是在西部找几个城市,集中一些产业,聚点人气,看能不能平衡现在的格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游人如织;旅游业成为西部开发的主要产业之一。图/视觉中国而胡焕庸先生本人在年的文章中就提到“多数不明地理事实之言论家,往往以为中国东南人口虽密,然西部各省,地广人稀,大有移植开发之可能,不知此乃似是而实非也……”。从当今的人口分布来看,胡焕庸先生似乎坐实了预言家的身份。毕竟如果理想化的让“胡线”两侧做到完全平衡,也是违背客观自然规律的。可是,破线再难,我们也没有放弃改变。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都是强有力的支撑,“胡线”西侧在慢慢向前发展。胡焕庸线到底能不能破吗?答案交给时间。你们对“胡焕庸线”有什么看法呢?参考资料:胡焕庸,地理学报(),中国人口之分布陈明星等,地理学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陆大道等,地理研究(),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END-

文丨蒋善文封图

视觉中国

欢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