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酒泉民歌的社会学意义

甘肃酒泉夸父

〖内容提要〗酒泉民歌是酒泉地区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的珍贵遗存。本文中,作者针对“酒泉民歌无价值论”观点,以其他人还从未“动过”的“原始本”《酒泉地区民歌集》为依据,在酒泉民歌与除酒泉民歌以外的甘肃其他地区的民歌、南方民歌、中原民歌、东北民歌等的比较中,从酒泉民歌对酒泉移民史研究、酒泉社会生活及风俗研究、酒泉现当代史中的一些重要史实和地缘特点的研究、酒泉人民“创作歌曲”价值的研究等四个方面研究的重要意义入手,就酒泉民歌的巨大历史价值、社会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自己认为是做了一些他人或前人所未做的工作。

高尔基曾在其《谈〈文学小组纲要草案〉》中指出:“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从其劳动和社会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总汇”。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品种之一的民歌自然也是如此。酒泉民歌是生活劳作在酒泉地区这块十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历代酒泉各族人民借以表达自己苦乐、理想、颂怨乃至创造的自得与喟叹等等的口头话语的审美凝聚,无论是从外地传入的还是自己创作的,历经千百年来历史风雨的淘洗至如今流存下来,其社会的、风俗的、文学的价值,自是应受到极其的珍视。——年,酒泉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一大批文化工作者深入全区市井街巷、田间地头,共用了三年余时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共集得了区内流传的民歌多首,并于次年年初,在剔除了一部分被肯定是“从外地传入的”歌曲之后,腊刻油印成《酒泉地区民歌集》一书。《集》为上下两册,16开本,共收歌首;除前面概述对搜集整理情况作了一些介绍外,对内中民歌内容、艺术特点等几无说明或评价,给后人留下了一部真实“原始”的“毛坯”本。该《集》送省上后,无论是甘肃省的民歌集成还是全国的民歌选本,酒泉民歌都没有几首能被中选收编,主要原因是凡是这个集子中有的民歌,甘肃其他地区的集子中都有。这便使不少的人发出了酒泉民歌无甚大的价值的议论。但是,笔者在研读了《酒泉地区民歌集》之后,翻阅了大量全国和全省的民歌选本,又对一些有关酒泉地区历史和发展现状的地方史籍进行了查阅,得出的结论却是相反的。笔者以为,恰是酒泉民歌的在更大范围的精选收编上的“无价值”说明了其更大更多的价值。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立此论的的一个前题是酒泉民歌多是近现代以后的民歌,因为酒泉民歌对“历史”故事的唱述都能“讲”到清以后。这一前题性论点在本文的行文中还将得到说明。

一、酒泉民歌的繁复,为酒泉移民史的研究提供了生动有力的的例证

酒泉的历史,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实际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史。严格地讲,酒泉从没有过从古到今固守始终、一守到底的居民。史学界所能证明的最早繁衍生栖在这里的先后是月氐人和匈奴人。公元前年西汉大军远征匈奴把匈奴从河西走廊驱至漠北不久便进行了“兵屯”和“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方抉悖逆亡道,家属徙焉”的移民开发(《汉书·地理志》)。这是中国正史中有关河西移民的第一次记载。从此,往河西移民便几乎是在不断地进行着了。但是,每一次迁来的移民几都被或因朝代更替或因民族冲突引起的战乱而惊走一空。如汉代的移民被南北朝时期卷土重来的匈奴所冲卷空野,隋唐时的移民先后被稍后的吐番和宋金时的西夏辇往他乡,元时的酒泉特别是嘉峪关以西的移民因元朝的溃落、新疆回部和西蒙古的冲犯击扰以及最后倒致的明朝关闭嘉峪关而亡落四处,等等。这样,到了清代,河西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便势在必行了。对这一次移民,《清史稿》、《甘肃通志》、《重修肃州新志》等的记载与道光间撰《敦煌县志》等一些地方史志的记载是不一致的。《清史稿》、《甘肃通志》等的记载是采取对“无业穷民”不论原籍何处都“广加招徕”的办法;而《敦煌县志》等的记载则是将当时的甘肃全省甚至是包括现今的青海、宁夏在内的合计共56州县的相当数量的民户“特发帑金,给沿途口粮、皮衣、盘费”迁入,到迁地后又“借以牛具、籽种、房价。又念民户初到,沿未耕种,借以七月口粮”的办法从外地进行的硬性整体移民。《敦煌县志》上还绘制了移民们迁来后按原籍居住的分布图。按此说,清代向酒泉地区各县的移民规模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了。“招徕流民说”和“甘肃56州县整体迁入说”究竟哪一说正确?酒泉民歌显然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向。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酒泉民歌。我们发现,现今流行合水的《十里墩》、流行临夏、两当的《十盏灯》、流行庄浪的《小女婿》、流行和政、定西的秧歌调《进门曲》、流行榆中的秧歌调《太平歌》、流行临夏的《跑旱船》、《货郎哥》、《十个螃蟹》、《尕老汉》、《十杯酒》、《马五哥》、《栏桥担水》、流行文县的《观灯》、《男鳏夫》、《五更调》、流行甘谷的《十里亭》、流行镇原的《四季花》、《光棍哭妻》、流行合水的《十对花》、流行文县、岷县的《十二花》、流行积石山保安族的《四季歌》、流行宁县、秦安、文县、宕昌等地的《采花》、流行靖远的《割韭菜》、流行庆阳的《哭五更》、流行张掖、宁县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流行秦安的《太平歌》、流行临洮《十道黑》、流行渭源的《十个雀儿》、流行天水的《绣荷包》、流行平凉、夏河、永登、甘南等地的《五点红》、流行武都《劝世文》等等,差不多全省近90%的民歌在酒泉都能找到同名同调同文、同名同调近文、近名同调近文、近名近调近文、异名近调同文的翻版。其中相当数量的,是原名原调原文。如《绣香袋》,流传在临洮的和流传在酒泉的除了只在个别词句上稍有差别外便是“一模一样”了。请看两歌的一、二段:

酒泉的《绣香袋》临洮的《绣香袋》

正月里的香袋绣灯(啊)头,正月里的香袋绣灯(哎)头,

绣下个狮子滚绣(哎)球。绣下狮娃儿滚(绣)球。

绣球(啊)滚在那龙口里,绣球滚着浪会(哩),

半面儿欢喜半面愁。一面儿欢喜一面儿绣。

二月里的香袋绣得(啊)高,二月里的香袋绣得高,

绣下个锦鸡两下里(哎)飘。绣下锦鸡两边儿飘。

公的(呀)母的成双对,公鸡母鸡成双对,

单剩下我张三哥一个人。单丢下张生戏莺莺。

基上所述,问题概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是不能排除“甘肃56州县整体迁入说”存在其正确的可能性了。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酒泉民歌中还有不少从内容上和调式上看显然是从山西、陕西甚至是江南、东北流传过来的民歌。如从内容上可看出的有汉阳的《抬亲》、杭州的《洞宾卖药》、陕西的《浪花园》、《雷峰塔祭》、湖广的《缠缸》、长安的《王员外修妻》、终南山的《韩湘子出家》等,从调式上可看出的有主要流传在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一带的“打歌”、华北和南方一些地方的“十二月调”“五更调”“四季调”“绣ⅩⅩ”“送ⅩⅩ”、陕北的“信天游”、内蒙的“爬山歌”“赶五句”“十枝花”、彝族、白族、壮族地区的“盘歌”、白族的“白曲”、苗族的“飞歌”、壮族的“欢”,侗族的“大歌”、瑶族的“香哩歌”等等。山歌本是流传在西南、中南、江南等广大地区的山歌,句法多变,衬字颇多。对答性的山歌一般称为“盘歌”。爬山调流传在今内蒙西部一带,两句一首,每个乐句八拍,共两句,衬字较多;第二句的旋律常和第三者一句相似,音乐单纯简练。传到山西北部叫山曲,如河曲民歌《走西口》等。陕北的“信天游”近似“爬山调”,但衬字较少,多用叠音词和比兴手法。“花儿”一般每首四句,但曲子只有二句,三四句重复一二句的曲调;前两句起兴,后两句抒情。北方各省的民歌除“花儿”、“爬山调”、“信天游”外,在东北、华北还流传着“绣荷包”、“小放牛”、“四季歌”、“秧歌调”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然而,我们发现这些歌都在酒泉民歌中找到了“同调”。如清代在广西地区十分流行的盘歌《摇船调》在酒泉民歌中就能找到调近词近的《猜花曲》。

《摇船调》(广西)

什么圆圆在半天?月亮圆圆在半天,

什么圆圆在河边?石头圆圆在河边,

什么圆圆在街上卖?鸭孵圆圆街上卖,

什么圆圆在眼前?镜子圆圆在眼前。

《猜花曲》(酒泉市)

什么圆圆在天边?月亮圆圆在天边,

什么圆圆在地边?西瓜圆圆在地边,

什么圆圆在路边?车轱辘圆圆在路边,

什么圆圆在面前?眼镜子圆圆在眼前。

确实,广西的一首盘歌在酒泉的《猜花曲》里变成了整首歌的一段。《猜花曲》整首歌长78句,还有“有颜有色的是什么门?无颜无色的是什么门?”、“什么有嘴不说话?什么无嘴叽哩呱啦?”、“什么穿青又戴白?什么穿得一锭黑”、“什么人把定三关口?什么人出家不想回来?”从无生物到有生物,从物到人,从今到古,一问一答一口气问答了38种物、事、人等,充满了丰富的知识和机趣,且前面以“拉花子的姐儿秀目里带,我还有个四六曲儿要你猜”开头引题,使盘歌的进行变成一个两个年轻人间的相互考问和斗趣。虽然如此,但时间相差如此久远,一南一北两地距离如此遥远的两时两地之间的两首歌的一段词竟是如此一致的事实确是无论如何也使能让人看出其相互的“本末”关系的。此类酒泉民歌还有酒泉的《黄河对口曲》和《对口曲》、金塔的《十八对口》等。

这一情况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清史稿》和《甘肃通志》等的关于酒泉移民的“招徕流民说”。一看,我们明白了。看来,此说也是不能排除于正确的答案之外的。而且,这里还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酒泉移民源流问题上,酒泉的移民中,有多数是清时从甘肃56州县迁入的,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是从各地的流民中招徕来的和在历次的战乱之后残存下来的。而就从56州县整体迁入的那大部分而言,他们在移入酒泉之前是一直繁衍生栖在原籍的呢,还是其中也有从原籍的原籍迁入的呢?如是,那么,他们最早的原籍又是在哪里呢?如此说,酒泉民歌在这里不是说明了一些更多的其他问题吗!

酒泉民歌的这种繁复的“集全国全省之大成”的突出特点,甘肃乃止全国的其他地方是难能具备的。可能正是由于此,才造成了它们中的大多数不被全省或全国性的民歌集成或者选取本收选;而也是正是由于此,它们才显示出了它们在解决河西移民史方面诸多难题的价值。在这里我们可以再听一听另一组歌。在酒泉民歌中有敦煌的《有个媳妇受折磨》、酒泉的两个不同“版本”的《糟公婆》。如果细审,我们便会发现,这三首歌曲实际上是一首歌的三种异文,结构内容基本相同,开始是主人公——一个受田氏婆家人折磨的姓罗的媳妇在“太阳上来照山河”时分,“半路上迎着了娘家的哥”,便开始讲述她在婆家所受的非人虐待。现录杨生友唱《糟公婆》讲述段落如下:

妹妹开言把哥哥叫,日子挨到三九里,

叫声哥哥你听我说。抓上一把豆秸吹不着火。

你回去对我爹妈说:婆婆烟得打开了我,

他们没给我寻下个好下落。公公骂我吃得多。

别人家的公婆明又贤,不贤良的嫂子拔头发,

我的公婆赛阎罗。不贤良的小姑子拧耳朵。

一天给人家锥邦纳底,不贤良的女婿生了气,

黑了价纺棉花月亮为灯。不分好歹提了我几脚。

一纺纺了个三更天多,三尺白绫梁上绾,

灶台上的碗盏还是摆着。到三更吊死算了吧!

歌曲乐曲只12小节24拍,词两句一反复,显然是“五更调”式。但是,我们发现,在明清盛行“五更调”的东北、华北地区,也有几首这一内容的歌曲。请看这首《这样日子真难过》:

推磨推到三更鼓,公公要吃白米饭,

舂米舂到二更多。老婆婆要吃油馍馍。

跑到床上打个盹,小姑小叔要吃糍粑砣,

老婆婆呼唤烧早锅。实在难坏我。

扶着窗户往外看,叫一声爹娘与哥哥,

月亮星儿都未落。这样日子真难过。

这早烧的什么锅?再待三天不接我,

锅又大,水又多,高悬梁头见阎罗,

柴火湿了烧不着。免在人间受折磨。

这首歌和敦煌的《有个媳妇受折磨》、酒泉的两个不同“版本”的《糟公婆》等歌内容相同,腔调相同,韵脚相同。因为见不到曲子,从“三更”“二更”字眼分析,可能也属“五更调”类。这首歌最早见于年5月版徐廉垣所编《歌谣》,为清代民歌,标是山东临淄采集。我们可由此可知酒泉的《糟公婆》的源流了。

酒泉民歌传入到酒泉的情况看来就是这样了。移民把他们的故乡歌谣带到新的迁居地的情形,在阿克塞的哈萨克族人民群众中也是一样的。如现在仍传唱在阿克塞哈萨克牧民中的《纳扎尔——巴扎尔》。我们可以看其第三段:

没有骆驼的(窝窝依窝依)驼队不太象样(哎堆呢耶哎),

没有欢乐聚会(窝窝依窝依)就没有歌唱(哎堆呢耶哎)。

我的冬不拉(窝依窝依)挂在墙上没人弹唱(哎堆呢叶哎),

我的纳扎尔巴扎尔(窝依窝依)像胸襟上两颗纽扣脱落不在我身旁(哎堆呢叶哎)。

传说,古时候,在哈萨克草原上有一位老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纳扎尔,一个叫巴扎尔。两个儿子出去打猎死了,老人非常悲痛,便将两个儿子的故事编成歌曲弹着冬不拉四处游唱。此处所引,大可能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由现今阿克塞的哈萨克人民从原居地带了过来。

二、酒泉民歌的变异,为酒泉多民族的社会生活及风俗等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

现在酒泉人民的祖先那时候就是那样地从原居地来到了现在酒泉地区各县市的这块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带来了他们在原居地时候的劳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各样的风俗,也带来了他们对他们在那块土地上的时候每日每夜所看到的太阳、月亮以致蓝夜高空中的星星的回忆和流恋。可以认为,开始的时候,他们所唱的原有调式的歌的内容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的,所变的,仅是由于农时的和与原居地生产生活条件的不同而作的一些小的关于农种、地名、生活用具等。突出的如前面所举的由《这样的日子真难过》到《遭公婆》的变化,歌中不同的只有媳妇劳作的内容和家中饭食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媳妇的虐待方式等。类似的情况还如原流行镇原的《四季花》、《光棍哭妻》、流行合水的《十对花》、流行文县、岷县的《十二花》、流行积石山的保安族的《四季歌》、流行宁县、秦安、文县、宕昌等地的《采花》、流行靖远的《割韭菜》在带被带到酒泉各县市之后的变化等等。但是,这种情况只能是短时期的。移民们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来到了一个新的生存地,各种不同的劳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风俗等等,由于“现时”的共同的生存环境,共同的交流区域、交流需要以及共同的生存目标等等,经过一段“碰撞”期以后,便不得不或相互取长补短或逐渐认同,渐渐走向融合了。民歌的变异是这方面的最直接反映。苏南民歌中,有一首产生于乾隆、嘉庆间的“十二月花”调的《十二月叹》,是一首典型的月花歌。在酒泉民歌中,也有一首月花歌,名《十月花》。这里,笔者有理由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一首“十二月花”调民歌。如此,我们便将两首歌作一比较。相同方面:两首歌都是以每月的花起兴,表达一种社会生活及其主题;两首歌的花的顺序都是以月份和自然界的花开时间为序结构全歌。不同的方面:前者是十二月花十二种,花名从一至十二月依次是梅花、杏花、桃花、蔷薇花、石榴花、荷花、凤仙花、木樨花、菊花、芙蓉花、水仙花、腊梅花,都是南方的花种;后者是十个月花十种,花名从一月至十月依次是迎春花、梅花、桃杏花、马莲花、茶旦花、麦穗花、荞麦花、桂花、菊花、冬季花,都是西北的花种;前后者花种少同多异,且相同的如梅花和杏花,后者比起前者安排上错位一个月,还少了两个月两种花,这大概是大西北十一、二月没有什么能够开花的原因所致。这合了南北方气候差异的实际。这说明了民歌在本土化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被改变的变异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前后者在内容上的截然不同,前者以十二月形式历数了江南人民受剥削被压迫的生活,后者以月出花叙述了一对恋人恋情深化的过程。更值得强调的是两者的所反映的生活风俗是那样不同,歌型是那样的不一样。我们选取两歌的第八段进行比较:

《十二月叹》第八段:《十月花》第八段:

八月里木樨开花香喷喷,八月(哟)里来开的什么儿花?

花烛夫妻两条心。八月里开的八桂花。

阿大儿子全丢落,八桂花者干妹子走路夸着哩,

各自老小活性命。(呕嘶勾呀哟哟,呕嘶勾呀哟)

扭扭捏捏走掉了,

飘飘荡荡又来了。

后者比前者在律式上是多么地自由,内容上又是多么地日常生活化!酒泉新融成的社会习俗下的八月女子的那种万种风情是任何一个南方女子所绝不可能有的。民歌的因时因地的本土化变异的特点在这里是多么明显地给凸现了出来。我们可以说,这些“原籍”歌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已经很好地给涂上了“新籍风俗”的内容,即使是像《糟公婆》、《姑娘做饭》、《十月花》、《绣荷包》以及那些如《王祥卧冰救亲娘》、《檩香女种瓜》、《韩三郎吊孝》、《小老鼠告状》、《太阳当天过》、《王京宝错当》等那些传说故事大篇,我们细读,也发现已是“原籍”的内容,“新籍”的风俗和语言了。另外,这样的情况还有天水流行的《绣荷包》与酒泉的《绣荷包》和玉门的《绣荷包》之间的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当然,我们首先是认为后二者是移民们从天水带来的,是源与流的关系。显然,带过来的《绣荷包》与“原籍”的《绣荷包》比,从形式甚至内容都变样了。酒泉、玉门的《绣荷包》,特别是酒泉的《绣荷包》,天水的《绣荷包》仅四段,内容上实际上仅是两段,而酒泉的却达到了27段,即内容上的14段,增加了大量的社会生活乃止风俗方面的内容,在上述诸方面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价值。甚至同是酒泉地区的酒泉和玉门,两县市想邻,《绣荷包》的唱法和内容也不一样。请看天水的《绣荷包》全篇和酒泉、玉门的《绣荷包》的一至四段歌词:

天水的《绣荷包》

初一(么)到十五,

十五的月儿高。

春风儿摆动(着)杨(呀么)杨柳梢,

春(呀)风儿摆动杨(呀么)杨柳梢。

年年(么)常在外,

月月不回来。

捎书(么着)带信(哟)要一个荷包戴,

捎(呀)书(着)来信要一个荷包戴。

你要(么)荷包带,

绸子扯着来。

绞五色花线(哟)送(呀么)送着来,

绞(呀)五色花线送(呀么)送着来。

上街(么)游下街,

无一个货郎来。

单等(外)南京(哟)张(呀么)张三哥来,

单(呀)等(外)南京张(呀么)张三哥来。

酒泉的《绣荷包》

1、初一(么)到十五(哎),2、年年(么)常在外(哎),

十五月照高,月月不回来,

春风摆动杨柳叶儿(么)梢。捎书儿带信要一个荷包戴。

3、钥匙(么)哗啦啦响,4、剪子(么)磕三磕,

打开紫皮箱。有话对谁说。

打开(么)紫皮箱,剪子(么)绞三绞,

白纸取一张,荷包剜成了,

打上些袂纸剜出一个荷包样。远近的亲戚都来瞧。

玉门的《绣荷包》

年年常在外(呀),

月月不回来。

家丢下(的个)妹妹(呀)要一个荷包戴,

(唉唉哟)荷(哎)包戴。

想要个荷包戴(呀),

亲自(个)你来到(哟),

为什么(呀个)远路上书(哎)信捎,

(唉唉哟)书(哎)信捎。

——其余词残缺

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共居及生产、生活以及风俗的本土化的过程中,移民们完全或者基本完全地变成了这里的“老居民”的时候,人们在心理结构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年版的《北平歌谣》中有一首《黄狗黄狗你看家》,唱一位很会做饭而恰又因此遭公婆撵打的小媳妇的情节。其中描述这位小媳妇的做饭手艺是歌咏重心。歌词如下:

我家媳妇儿会擀面,

拿起擀面杖一大片。

拿起刀,一大片,

搁在锅里团团转,

盛在碗里莲花瓣。

酒泉民歌中也有一首女子做饭手艺的歌,名《姑娘做饭》。歌词如下:

操了一升(啊)雪花(那个)面,

双手(那个)端在(那个)案板前呀。

一和和了(那个)嘟噜噜转呀,

一擀(呢)就擀了(呃就)薄纸页儿片呀。

一切切了(呀)一根(那个)线哪,

下在锅里(呢就)莲花转呀。

挑到(呢就)碗里呀牡(呢就)丹呀,

挑到(呢就)筷子上(就)赛丝(呢就)线。

吃在嘴里(呢就)嚼不断呀,

这就是小姐儿的好手(的个)段呀。

由于资料所限,我们不知道年版的《北平歌谣》中的那首《黄狗黄狗你看家》的曲调是怎样的。但仅从歌词上就能看出,显然是由其演化而来传到酒泉的这首变体,曲调是3/4的12小节36拍的两句一反复两句一反复的“爬山调”《姑娘做饭》,在酒泉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在酒泉的风格的变异,反映出了歌者在歌之时的别一种情态。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句子加长了,又增加了那么多的衬字。这不仅仅是个唱法变化的问题,它反映了酒泉的新居民们在迁居新地以后所形成的别一种性格。同一种劳作,在这里,对这位女子的做饭手艺,描述得是多么的明快、激烈、风趣和活泼,这实际上是北平、酒泉两地在人的性格上的对比反映。前面所举的《绣荷包》的几地不同唱法,也体现出了这一在移民们本土化以后在性格上发生的变化。

三、酒泉民歌中的一些特殊现象,为酒泉现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和“境遇”作出了生动的解说

实际上这里要说的这个问题是前面所论之第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现当代酒泉社会发展中,有两个事件或者严格地说是两段史实和一个方面的社会特点,对酒泉的社会生活产生过或者有着不小的影响。第一个是马步芳所属国民党反动军阀在酒泉的统治。这一反动统治从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达几十年,势力范围括及甘青宁并曾扰及新疆的部分地区,期间虽有上层权力的更叠,但马的主要成份是回族的嫡系势力却是一直盘据在酒泉地区的。早年间酒泉地区的老人们在吓呼小孩儿的时候都用“唉呀,快悄悄下,马家队伍来啦”的办法哄小孩听话,可见“马家队伍”在其统治期间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浓重的伤痛。但是,反动的仅是上层的军官们,对于下层的士兵们,也是受着深重的压迫和剥削的。酒泉民歌中的一首《上新疆》就颇值得我们注意:

马步芳,黑心肠,尕马子骑上枪背上,

赶上老子上新疆,队伍出动上新疆,

老毛子呀就换了钢枪。大姑娘呀就捎在背上。

三十个马队一把号,

一杆子红旗往前绕,

马步芳呀就开差走了。

这首歌中虽然有不健康的成份,但仍然能看出这是一首由下层士兵们创作并在下层士兵们中间流传最后流传到了乡野民间的一首表达他们对上层军阀们的不满和愤怒的兵歌。这样的兵歌还有《老兵浪巷子》等。然而,笔者也同时发现,打开整本的《酒泉地区民歌集》,我们发现,一是酒泉民歌中有不少显然是从临夏流传来的歌,如流行临夏的《跑旱船》、《货郎哥》、《十个螃蟹》、《尕老汉》、《十杯酒》、《马五哥》、《栏桥担水》、《十盏灯》、《五点红》等也都在酒泉地区的五个农业县市普遍地流行过;二是有相当多的民歌无论是曲调上还是唱词风格上都是一种“花儿”风格,语言风格上也老是“什么者什么者”的,如《姐儿怀胎》、《女娃娃》、《摘棉花》、《翠花红》、《麻母鸡下了白蛋了》、《割胡麻儿来》等。像《遇下个尕妹子心肠好》:

曲一曲二(九段选一)

东河坝沿上(者)龙王庙,JULU瘦了(者)毛长了呀,

左面(者)相对的戏台。缓不上了(者)羊的个小了。

戏台(么个)上的你不要爱,衣裳烂了(者)人穷了呀,

圆脸胡子(者)扎了个厉害。人穷了尕妹子看不上(者)了。

特别是曲二一段,前两句比喻起兴,后两句唱人生事,衬字“者”字夹在句中,全然是一曲“花儿”。对此,笔者以为,当时的“马家队伍”中的下层回族士兵和当地的百姓是有较多的接触的,他们肯定有很多苦恼,他们肯定很是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肯定在兵营之外的时候老唱他们家乡的民歌。这样,他们便把他们家乡的许多歌儿传到了当地的百姓们中间,而这样的过多的回族民歌在当地流传的结果,便使得不少的当地生出的民歌便是一种“花儿”调或者是已有的旧歌也“花儿”化了。

第二个方面的史实是五十年代,由于黄河大水,政府将不少的河南灾民迁移到了包括酒泉地区性在内的河西地区。当时的酒泉的人们都把他们叫做“新社员”。尽管这些人后来有大多数返回了河南,但他们毕竟是在这里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新社员”中的不少人始终没有走而是长留这里了。这些“新社员”在带来了他们在河南时的生活习俗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那里的民间传说、戏曲和民歌。这就使得酒泉民歌又有了一个特点:河南的民歌和具有河南小戏风格的民歌较多。流传酒泉的河南的民歌中,从内容上可看出的如《马秀英吊孝》、《十样锦》、《月儿照花台》、《东京》、《打辽东》、《卖饺子》等;从风格上能看出来的如《珍珠倒卷帘》等。像在玉门流传的《乱插花》,简直就是一段河南花鼓戏的的唱段。

十七八的那个女娃子家呀,

一心心想戴个那个满呀么满头花。

擦上那个胭脂粉儿那个戴上朵花呀,

时兴花儿开呀,我的姐姐啊,

那个时兴花儿开呀。

第三个便是酒泉民歌的多民族融合的特点。酒泉地区在年以前包括额吉纳旗在内共辖八个县市旗。年额吉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后现在的七个县市中有一个蒙古族自治县,一个哈萨克族自治县,酒泉市还有一个裕固族自治乡,境内共24个民族。这种多民族聚居的现实必然造成的一个趋势便是各民族之间在社会习俗等等多方面相互影响和融合。这样,酒泉地区的聚居或者相邻而居的各民族之间各自在民间文学方面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便是不可避免的了。请听这首歌:

彩虹色的手绢哟,嗬嗬依嗬,

绣上那图案点缀,嗬嗬依嗬。

洪亮优美的嗓子哟,嗬嗬依嗬,

把那传统民歌唱一回,嗬嗬依嗬。

这样一首民歌,是汉族的?裕固族的?哈萨克族的?还是蒙古族的?如果不作标解,无论是依音律还是依表现手法,谁显然都难以作出判断。然而,这是流传在肃北草原上的一首蒙古族民歌。还有:

我们的公社带来了幸福生活,

沿着这条大道前进,我们放声来歌唱。

金色的麦穗沉甸甸,随风飘摆似海洋,

舞起镰刀来,丰收小麦进了场。

这又是哪一个民族的歌曲?看不出来。粗蒙一下,似乎一首哈萨克族或是维吾尔族歌曲。但是,错了,这是在敦煌收集到的一首汉族民歌。像这样的情况,在酒泉民歌中虽不是普遍的现象但却是不乏例举的。

四、酒泉民歌的“定居后新作”,显示出了酒泉各族人民的在艺术创作上激情和智慧

但是,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还是在集体创作方面。我们说酒泉民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是外来歌曲的繁复,但并不是说现在流传下来的酒泉民歌都是“移民”们从原居地带来的。在酒泉民歌中,“新创作”的歌曲还是大量的。实际上,即使在酒泉的“移民”们从原居地带来的歌曲中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即已参与了一种创作的成份。像前面所举的那些本土化后的《糟公婆》、《姑娘做饭》、《十月花》、《绣荷包》以及那些如《王祥卧冰救亲娘》、《檩香女种瓜》、《韩三郎吊孝》、《小老鼠告状》、《太阳当天过》、《王京宝错当》传说故事大篇等。这其中,有的,创作的成份已占了太大的比重。如流行镇原的《光棍哭妻》在被带到了酒泉后由于本土化的结果是有了多么大的发展!这首歌在《酒泉地区民歌集》中所显示的内容和情绪与镇原《光棍哭妻》相同,录名为《鳏夫哭妻》,然曲调已大异。更为重要的是,尽管两歌都是“十二月歌”型,前九月词均为四句头加末句感叹的形式;但《鳏》歌比《光》歌显示出了高出许多的艺术水平和移民们在迁徙前后两地生活以及风俗的区别。试看两歌的九月一段:

《光棍哭妻》《鳏夫哭妻》

九月里来九重阳,九(啊)月里来九月九,

菊花开得满山呀荒鸦鸦子对对往南走。

往年花开我妻采呐,今年走了明年来(啊),

今年花开为谁来?见贤妻除非在梦中(啊),

妻儿妻儿我哭一场,唉,娃娃的亲娘!

哎哟哎哟哟……

到了十月段后三个段落,《光》歌用两个段落表达的内容在《鳏》歌便仅是用一个段落表达且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请看两歌的十一月段:

《光棍哭妻》《鳏夫哭妻》

十一月里冻冰河,十(啊)一月下大雪,

亲戚六人都劝呀我。亲戚们劝我说上个。

劝我再续一房妻呐,宁叫我自己受孤单(啊),

抓养一对儿和女。不(啊)叫娃娃遭折磨(啊),

妻儿妻儿我哭一场,唉,娃娃的亲娘!

哎哟哎哟哟……

我若娶不下贤良的,

一双儿女受呀人气。

我再后悔来不急呐,

思前想后算了去。

妻儿妻儿我哭一场,

哎哟哎哟哟……

应当说,这已算得上是一首具有全新意义的被“重新创作”了的新歌。至于“完全创作”的歌,那自是大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评价了。我们现在能知道是酒泉人民在迁居到酒泉之后最早创作的民歌是下面这一首《保柱儿借当》。请听这首歌的第51段:

3、嘉庆爷登基第六年,5、白家村来有一人,

出了一件好事真稀罕。名叫个天禄存好心。

此事出在肃州府,生下一男叫保柱,

城南五里张家湾。一十五岁读书文。

4、张家湾有个张和善,6、白天禄来张善人,

广广积阴德好结缘。白张两家做了亲。

娶妻李氏是大贤,白家的男来张家的女,

生下一女叫玉莲。两家子做亲没有过门。

这类早期自创的还有《怀胎》、《翠花红》等。

然而,我们发现,酒泉民歌的创作是从这些“移民”从原籍移往酒泉的途中就开始了的。像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迄今仍传唱的《帕依,帕依》就很好地反映了当时从各地迁居到酒泉地区十九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新居民们的这种民歌创作的情况和他们的真实心理。请听这首歌的第二段:

阿尔泰山峰高耸(耶依)峡谷幽长,

在你的原野上(帕依帕依)纵情歌唱(阿依达依)。

想起你阿尔泰(耶依)我的故乡,

离开你我心中(帕依帕依)无限惆怅(阿依达依)。

(耶依)我的故乡,离开你心中(帕依帕依)无限惆怅(阿依达依)。

人民群众中总是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他们的创造思想的大门一但打开,这种创造便如滔滔洪流奔涌而不可阻当了。酒泉民歌的创作就是这样。除了以上已经举到的从所歌唱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内容向度判断是在酒泉创作的这几首而外,关于酒泉民歌中究竟还有哪些是非从原籍带来的“后来新创”歌,对年收印的《酒泉地区民歌集》进行短时间的研究,显然难以斟定。但其中《新民歌》辑中的六首和《号子类》辑中有明显是在酒泉本土创作的内容、生产生活工具等“可识符号”的十一首是可以断定为是的。这些新歌以鲜明的时代特点呈示出了它们的社会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酒泉民歌的创作作一些具体分析,其创作方法大抵可以分为旧调赋新词式的创作和新调新词的创作。旧调赋新词式的创作。如流传玉门的《钟响了,快快去上工》:

正月子里来(就)正月正,

缭补缭补衣服你(就)去上的工,

钟响了,你就去上(的)工。

显然,这是和广泛流传在酒泉、金塔、玉门、敦煌、安西的爬山调歌《十探妹》、《十二古人》等调式一样的“传入歌”,仅是在原调下换了新词而已。但这毕竟已是一首合作化时代的歌了,歌中的妻子抑或是母亲支持和鼓励丈夫或是儿子去上工,一种体贴,一种亲昵,聊聊三句便全盘托出,隽永而平实,显示出了高超的表现力量。至于挣脱了原有调式,完全自由地按照表达的需要的新调新词式的创作,可以肯定的刚才论及的十六首,笔者以为它们确显示出了别一样的风采,是当时时代风情画。请听酒泉市收集到的《劳动竞赛歌》:

干部:劳动竞赛哪一队呀做呀么做的好?

群众:做呀么做得好呀?

社长:第一大队干起活来效呀么效率高。

二队:咦,干活效率高他们怎么样的高?

社长:队长带头大伙儿的火劲儿高。

一队:十二天的播种任务九天干完了!

——《劳动竞赛歌》第一段

从歌曲所唱的内容和所反映出来的情绪分析,这大可能是建国以后初级社高级社时期或者五八年“大跃进”时期产生的歌曲,激昂、热烈而又充满机趣和乐观、进取的动感,不管现在历史对“大跃进”作怎样的评价,但那个时代所调动起来的人们的那种奋发向上的创业激情却是很值得现在的人们怀恋的。这首歌作为那个时代的“存留”确实给人们留下了研究和欣赏那一时期人民普遍的精神状态的鲜活资料,还比如流传在安西县的《打夯号子》:

领:同志们高高地抬呀,齐:呼噜噜嗨呀!

领:美美地夯呀;齐:哎嗨哟呀!

领:他夯你不夯呀,齐:呼噜噜嗨呀!

领:夯在脚面上呀;齐:哎海哟呀!

领:家伙垒家伙呀,齐:呼噜噜嗨呀!

领:再来一家伙呀;齐:哎嗨哟呀!

酒泉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居住在这里的各族劳动人民,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酒泉民歌作为这种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必将成为酒泉人永久珍爱的遗产。对于这样一笔凝聚着数十万许多代人民创造智慧和蕴藏着深厚的探求、学习、借鉴价值的文化遗产,仅凭着一部收集得肯定是不全面的《酒泉地区民歌集》,用几个月时间,以及不够用的学识,谋求较正确地弄懂它,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毋庸置疑,由于知识水平的差欠和资料的欠缺等等方面的原因,笔者的这篇拙文肯定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且,对于文中所涉及的不少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引及建立起来的观点应该说是大有揣测之嫌的。这些,都留待在民间文学、民俗学以及社会学方面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乃止后来的更优者提出批评意见并作出正确的研究了。笔者以为,笔者仅是动了一本别人还未曾动过的书,笔者希求关于酒泉民歌的学术研究以此引起重视,使这笔遗产焕发出她应有的光彩!

二OO二年三月十八日于酒泉

注:本文系作者二00二年兰州大学自学本科考试毕业论文

参考资料目录:

1、《河西开发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年9月版

2、《酒泉史话》酒泉地区《酒泉史话》编写组编年编

3、《敦煌文史资料》(第一辑)政协敦煌市委编年6月

4、《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5、《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年7月版

6、《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0月版

7、《民间文学作品选》(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年8月版

8、《中国传统情歌选》曹廷伟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年2月版

9、《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上、中、下)上海文艺出版社年5月版

10、《民族文学论文选》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年11月版

11、《歌谣小史》张紫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年12月版

12、《新的驿程》钟敬文著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年10月版

13、《民间小调选》甘肃省群众艺术馆编年12月版

夸父:本名付有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酒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北方作家》杂志主编十年。迄今共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华散文》《黄河》《青年文学》《青年作家》《民族作家》《河北大众文学》《散文百家》《散文世界》《丝绸之路》《甘肃文艺评论》《甘肃文史》和《中国文化报》《甘肃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长篇小说2部,长篇散文2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文论余万字,有散文集《圣地敦煌》中短篇小说集《我和哈萨克斯坦的金发女郎恋爱》等五部文学作品集面世。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北京中科白瘕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