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什么?

“温太医”要来上虞了?

是《甄嬛传》中那位医术了得的温太医?

小编最近刚好得了一种名叫“离不开空调”的病

一定要让温太医给把把脉!

非也非也~

“温太医”是指拥有30多年经验“嗅辨专家”

他们将来上虞为化工企业废气治理把诊问脉!

真是太棒了!

吴庭安个人简介:

国家环保部专家库专家、国内权威嗅辨师、G20特聘专家。曾先后参与杭州市自来水异味调查、兰州市突发自来水异味污染事件调查、甘肃酒泉市高铁站大气异味调查、黄河流域枯水期的“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并给出管控的专家意见。

人的鼻子比检测仪器还要好用?当前,在环境监测中,异味检测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环保部门依靠嗅辨员负责“闻味”,从而来判断空气中的污染成分。

(网络配图)

从今年5月起,我区特邀国内权威嗅辨专家、G20特聘专家吴庭安、吴勇华等人,对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废气现场检查和人工嗅辨。通过积累大量嗅辨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并将异味特征“脸谱化”,分析判断日常监控中的污染物性质、品种、强度,厘定主要污染物及来源,探索建立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气异味监测评价体系,让空气异味实现“发声”预警。

截至目前,整体嗅辨工作已于7月上旬完成,目前正对大量嗅辨数据进行异味特征“脸谱化”,对重点企业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力争8月底初步建立起空气异味监测评价体系。

“嗅辨”空气污染探索鼻尖上的秘密

一名专业的闻香师需要分辨并记忆多种气味,熟悉大约种气味。如果说这需要一些超乎常人的天赋,作为普通人的你,只要能够分辨5种气味,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嗅辨员”。

(5种气味就够了,这样想来,小编也有机会成为“嗅辨员”)

(网络配图)

从事嗅辨工作30多年的吴庭安,并没有觉得自己的鼻子有异于常人之处,只是掌握了更多利用嗅觉来判断空气异味的方法。“每一种气味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它们由哪些物质组成,会产生哪些变化,只要在脑海中形成了‘嗅辨记忆’,普通人也能完成嗅辨工作。”

在大学的时候,吴庭安学习的就是精细有机化工香精香料专业,之后也从事过一段时间有机香料合成工作,所以对各种化学物质犹如老朋友般熟悉。他所熟知的香料物质大概有1-种,化工类物质更是多到不曾统计。

(网络配图)

嗅辨工作,往简单了说,就是在现场闻闻环境中的气体是否异常,这个过程看似容易,其实挺有技术含量。“有没有异味,由什么物质组成,什么等级强度,异味源点在哪里。”吴庭安说,在一定程度上,嗅辨员的判定结果直接影响着环保、执法部门对违规排放单位的处理,责任重大,因而嗅辨工作从气体采样到嗅辨检测,各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重点突破给51家企业披上“保护罩”

从今年5月5日开始,由吴庭安及其团队、区环保局、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人员组成的“空气异味监测评价工作组”正式成立。他们每一天都在跟时间赛跑,因为要在2个多月内初步建立起空气异味监测评价体系。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风向,风往哪里吹,我们就往哪里追,这样才能更具针对性检测环境中是否有超标气体。”吴庭安说,根据当天的风向和风速,一般在工厂厂界下风向或有臭气的厂界上选定监测点,判定异味气体排放的强度、方向,是否存在泄露。

入驻园区第一个月,工作组人员每天开着车沿着园区重点道路、附近村庄巡逻,一天分三个时段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味就追根溯源;第二个月,对51家重点企业(包含今年科学治废气企业31家)进行现场检查和嗅辨,发现治气企业重点废气问题77个,及时指导反馈企业进一步调整优化整治方案;第三个月,对企业废气排放口及异味较重园区路段进行取样,并进行气质分析和异味嗅辨浓度判断。

(网络配图)

一般在现场,嗅辨员依靠长期经验积累,闻闻味道就能辨别出空气中由哪些化学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附近工厂的化学产品特点进行源头查找。“这就要求具有较强的嗅觉记忆,能够对异味有较强的敏感度。”吴庭安表示,在许多人看来,靠鼻子来检测污染物的排放太原始,也太不靠谱了,但事实上,在现阶段,鼻子的嗅辨结果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空气污染的状况。之后,嗅辨员会将搜集到的臭气进行鉴别,逐次增加对臭气浓度的稀释倍数,再重复嗅辨过程,直到统计数据达到嗅辨员的嗅觉阈值。(“嗅觉阈值”是指臭味的最低嗅知浓度,是研究和评价气味常用的最重要参数)也就是说,当他们的判断准确性低于标准规定的目标预期,对于一个样品的嗅辨检测才告结束。

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嗅觉感受的可视化,为下一步大气异味评价监测体系建立进行大数据的搜集。

科学治气实现异味特征“脸谱化”

“治气”短板如何破?一直是困扰着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当地环保部门的大问题。

目前,杭州湾开发区集聚了家化工类企业,涉及门类既有染料、颜料,也有医药、农药,还有不少精细化工。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整个开发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企业也基本都实现达标排放,但受技术、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对于部分达标排放的污染因子,人的嗅觉还是能够敏感地闻到,而这也成为我区在治气工作中存在的明显短板。

“通过建立空气异味监测评价体系,可以实现更加优质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一旦出现异味事件,可以进一步缩小异味源范围,为尽快找到异味排放源及时提供监测技术保障。”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空气流动性大,污染气体一般都是混合物,通过异味特征“脸谱化”,将企业排放气体中的特定物质进行科学鉴定,这相当于给企业贴上独有的气味标签,从而便于判断不同企业在污染空气排放中的“贡献值”,更好地实现现场管控预警。

据了解,目前,总体嗅辨工作已于7月上旬完成,目前正对大量嗅辨数据进行异味特征“脸谱化”,对重点企业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力争8月底初步建立杭州湾开发区大气异味监测评价体系。

对于空气异味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吴庭安表示,除了做好异味特征“脸谱化”工作,下阶段还要加强环保检测人员对于特定物质的敏感度培训,毕竟受科技水平、成本等因素影响,今后的预警监测主要还是依靠人的嗅辨来进行判断。

背景链接

作为今年我区“五气合治”中的重头戏,今年以来,区环保局、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部门单位联合行动,认真研究部署科学治废气总体思路,以“一个典范、一个体系、一个平台、两项行动”作为抓手,兼顾长远结构调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力推动废气持续整治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一个典范”是指努力成为浙江省内化工类废气治理的典范;“一个体系”是指建立空气异味监测评价体系;“一个平台”是打造环保实时监测监控集成平台;“两项行动”是指实施重点治气企业科技治气全覆盖行动和环境执法专项行动)

据区环境监测站盖北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6月30种恶臭类有机废气污染因子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49.8%,今年第二季度(整治中)与第一季度(整治前)浓度相比下降48.1%;今年1-6月空气优良率为75.6%,同比去年提高11.9个百分点;PM2.5为53ug/m3,较去年同期下降8ug/m3。同时,今年1-6月涉气信访舆情也同比明显下降。

记者手记

在废气治理中,我区积极探索建立空气异味监测评价体系,不仅是一种机制上的创新,更展示出治污的决心和魄力。以前是谈气色变,一方面源自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对大气环境变化不定的恐惧。现在,通过主动邀请嗅辨专家进行专业鉴定,建立空气异味监测评价体系,让无形的气体通过嗅辨技术变得可视化,从未知到熟悉,从神秘莫测到公开透明,真正实现依法治气、科学治气、精准治气。

废气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科学测定、制定标准、技术措施、实施管控措施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治理难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污染因子浓度下降趋势来讲,我们一直在进步。但是达到大家所期盼的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继续砥砺前行,化压力为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空气污染防治工作。

决心源于民意,行动胜于纲领,力量来自群众。借着“五气合治”东风,加快推动我区大气污染治理的战略转型,实现高标准推动“四个上虞”建设目标,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张诚)

■特别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