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在刚过去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新洲区政府将以商业航天类为主、总投资额超千亿的50个项目,引入其与华夏幸福携手打造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此同时,我国首个天基物联网项目入驻。一时间,武汉再次成为行业焦点。 第五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重要组成部分——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专场活动签约 上九天揽月,驻天宫揽胜。业内人士认为,商业航天不但是未来航天发展的主流模式,而且已成为互联网之后,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带动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增长极。有数据显示,全球商业航天经济总量达亿美元之上,虽然中国的商业航天起步稍晚,但近几年千帆竞放、势如破竹。 “航天强国”,成为航天人为之奋斗的梦想! 年5月,航天科工集团就提出在武汉新洲打造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年8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这既是国内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也是继上海、西安后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年5月,新洲区人民政府与华夏幸福签订合作协议,以PPP模式投资、建设及运营该基地。 高起点意味着高标准,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如今两年多过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在悄无声息间,发生着聚沙成塔的改变。而华夏幸福,又是如何为武汉追梦商业航天的命题,交付着自己的答卷? 每一匹千里马,都渴望遇上伯乐青眼。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批复后,华夏幸福便走入了新洲区政府的视线中。 “武汉居中国之心,南北之间,九省通衢,是中国的立交桥。作为新一线城市的代表,武汉都市圈发展潜力处于国内前5。”华夏幸福董事、联席总裁赵鸿靖表示,华夏幸福坚定地选择投资武汉,是以认可武汉未来的发展潜力为基础的。但更重要的是,商业航天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华夏幸福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为国人的“航天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担当,也是责任。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鸟瞰图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面积近68.8平方公里,北至涨渡湖和阳逻机场,南至长江岸线。考虑到武汉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华夏幸福优先为其谋划以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 以商业航天为主导产业,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两年多来,华夏幸福又着力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打造了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四个细分领域。航天科工作为中国商业航天“国家队”的代表也开始在这里安营扎寨。 值得一提是,航天科工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带来了举世瞩目的两朵“云彩”——“虹云工程”与“行云工程”两大通信卫星星座项目,更是补齐了多年来,武汉在通信卫星领域的短板。 “行云二号”卫星 据了解,目前人类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但全球超过80%的陆地及95%以上的海洋,移动蜂窝网络无法覆盖。要想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就需要布局天基物联网。 因此,“行云工程”便应运而生,它将采取“星地微波通信+星间激光通信”方案,实现空间窄带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意味着人们在偏远的海洋、岛屿、沙漠等地,以及乘飞机、高铁都可随时下载想看的电影、传递音讯。 据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行云工程”计划分三个阶段研制和发射80颗小卫星,建设我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打造最终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广泛服务于金融、电力、石油等国家安全领域和农业、林业、物流等国民经济领域。 “行云工程”示意图 与“行云工程”的窄带不同,作为对标美国SpaceX的“starlink(星链)”的项目,“虹云工程”对应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项目,面向全球移动互联和网络高速接入需求,研制Ka波段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让用户随时随地实现互联网接入,从而获得更好地使用体验。 “虹云工程”示意图 目前,这两多朵“云”已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而在武汉,预计明年就将诞生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基物联网和天基互联网。 “商业航天将是未来航天发展的主流模式,SpaceX埃隆马斯克主导发射的猎鹰号可回收式运载火箭,就是商业航天取得领先优势的例证。”华高莱斯顾问机构负责李忠表示。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火箭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年8月,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完成发射任务 11月17日,命名为“快舟·楚天”号快舟一号甲遥七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2颗KL-α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年第3次执行发射任务,也是第5次完成商业发射。 与此同时,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用于快舟系列运载火箭生产的总装厂房,目前已进入完工倒计时,各种设备正陆续进厂,一个多月后,这里就将具备生产条件。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一期工程投产后,这里将具备年产2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后,这里将具备年产50发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 而这座欣欣向荣的航天科工火箭产业园,便坐落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一条全长17公里的航天大道上。如果你此刻正沿着航天大道散步,你便会发现,基地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正全面铺开。 除了火箭产业园外,航天科工卫星产业园、航天科工电磁防护材料等项目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同时,占地83亩、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航天产业港已完成一期建设,航天科工行云公司等商业航天上下游企业已进场装修,即将开始生产办公。 航天产业港实景图 在这条大道上,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就这样被串联起来,推动武汉阔步迈向商业航天第一城。 对此,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光表示,“这条‘大道’促进了武汉航天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武汉各大产业间的共同发展。”没错,伴随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力的增强,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早在年底,由行云公司牵头,中国首个天基物联网产业联盟在武汉成立,联盟聚集了来自国内从事商业卫星科研、制造、运营、服务、应用和金融资本等领域的近家单位。预计,航天大道上将形成3公里卫星产业生态圈,直接创造百亿产值,间接拉动千亿产业。 也许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在刚过去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中,对基地的评价能恰如其分地为此做注:“航天基地集聚商业航天产业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推动航天产业与其它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和航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伴随着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距离未来的美好蓝图越来越近。 作为国内领先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对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整体规划,也融入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打造幸福宜居城市,成为产业集群集聚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为此,68.8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分成东西中北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分工”。东部就是目前招商引资正旺盛的产业核心区,而在西部则对应着产业配套区,主要对接东部发展配套产业,融文创、休闲旅游、科技研发、智能制造为一体,打造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高密度、高品质的都市活力发展区。 作为城市配套之一的航天公园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居民来此游玩小憩 中部则是商务中心区,立足高端开发及运营,营造七龙湖城市休闲景观带、城市级商业中心、总部办公、酒店综合体等城市全功能形态。北部则是生态创新区,规划综合服务区、创新孵化区、办公培训区、生活商业区、休闲生态区五大功能区,形成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全方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航天产业是一个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人”的问题,注定成为这里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按企业需要量身定做市政配套,依“人”的愿望建设生活配套,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这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事业,才能越做越广,越做越好。 也正如华夏幸福武汉区域事业部总经理李洵所说,华夏幸福的PPP模式提供的是一个综合性服务,从规划咨询到基础设施投资,围绕整个城市功能提升所需要公共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一条航天大道上,产、城、人融合一体,确保产业引进来、人口导进来、人才留下来、新城热起来”。 “航天大道将是众多留在武汉有志青年的情感寄托和归家之路”,这是在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谢楚在汉安家后的感慨。两年前,他还没毕业,就准备来这里发展。他说:“在航天大道上的企业实习一年,亲眼见证了道路从无到有、从窄变宽,从菜地到基地、从乡村到新城的蝶变过程”。 如今,道路变得更宽、更通畅了,人气也更旺了,将来光谷长江大桥修通,光谷科技板块与航天基地连接,必然迸发更大的能力与活力。“航天大道周边规划有专门的生活商业区和综合服务区,房价也不高,干脆就在这里买了房、以后把家搬过来。”谢楚说。在他看来,武汉航天产业发展实力雄厚,借助留汉人才的“智慧大脑”,这里必将为更多年轻人提供成就梦想的平台。 如今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城市格局初显 目前,航天大道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中心、中央公园、航天科技馆、幸福里商业等配套设施将全面启动建设。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产业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的幸福城市将诞生,越来越多人会来到这里、留在这里,实现他们的商业航天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