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航天点亮梦想”,今天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近几年,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航天人的梦想正在一个个实现。今年,建造中国空间站的梦想也将变成现实。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我们仰望星空,追逐星辰大海,目的是为了守望地球家园、造福人类。此时此刻我们的头顶天空上,除了天和核心舱,还有中国的几百颗卫星在守护神州大地和地球家园,其中就有一颗不久前发射的高分三号03星。它有什么本领?又实现了航天人的什么梦想呢? 年4月7日,高分三号03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03星与年发射的高分三号01星、年发射的高分三号02星,三星携手在太空中组成星座,织就一张“天眼网”。高分三号是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它是遥感卫星中的一种。遥感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对地表和地球自然现象进行观测。高分三号最大的特点是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成像能力。与装备光学相机的遥感卫星不一样,高分三号从太空主动发射微波到地球,通过地面反射来成像,所以它不受光照、云层和天气的约束与影响。高分三号的分辨率可以达到1米,在世界上同类卫星中,它是分辨率最“牛”的一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高分三号系列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张庆君说:“国际上基本上就是3到5米的分辨率,咱们现在是1米的分辨率,通过一些特殊处理,还可以做到0.5米这样的质量,所以在同类中还是最高的。” 这些投影在地面的蓝色线条内的长条带是高分三号卫星每次飞过时观测成像的区域,幅宽从10公里到公里,其中划分的每一个方格一般称为一景。高分三号卫星研制成功之前,我国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遥感数据图像均为进口,一景高分辨率图像价格达五六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有时在紧急时刻还不能很好地在第一时间获得。高分三号研制成功,彻底结束了我国雷达遥感数据图像长期依靠国外的历史。 张庆君说:“A星(01星)发射完以后,打破了国外的数据垄断,有一部分自己的数据,但是仍然难以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又再发射02、03星。” 高分三号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规划的七个型号高分卫星中的一个。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速发展,很多行业都急需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数据图像,为了改变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受制于人的状况,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高分重大专项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从年开始实施,被称为“天眼工程”。目前,从高分一号到高分七号,高分重大专项工程规划的高分辨率卫星齐聚太空,共同守护神州大地和地球家园。 国家高分重大专项工程副总指挥、总设计师赵坚说:“这个工程最大的特点是立足于自主可控,由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进行研制。突破了对地观测高精度的遥感卫星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们国家的对地观测卫星整个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高分七星,个个本领高强。高分一号看得广,一眼能看公里见方。高分二号目光锐利,分辨率优于0.8米,能看清路上的汽车。高分四号站高望远,工作在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可以对大范围区域长时间凝视,观测动态变化。高分五号是世界上首颗可以同时对陆地和大气观测的高光谱卫星,是生态环境监测的好帮手。高分六号能对全球农业作物进行普查和估产。高分七号被称为“3D摄影师”,能够绘制立体地图。 赵坚说:“它产生的丰富影像和技术成果,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测绘、气象、海洋,还有国土普查、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建设、交通等各个方面。” 高分三号卫星因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测量等突出本领,被称为太空“神探”。特别是自然灾害发生时,高分三号卫星能够发挥神威。年7月,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灾情发生期间,气象条件恶劣,为了精准研判灾情,指挥排险救援,国家航天局紧急调度以高分三号为主的遥感卫星对灾区进行应急观测成像,助力国家减灾中心完成郑州、新乡、安阳、鹤壁等市县专题图多幅,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了直观及时的空间信息数据支撑。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卫星应用部主任、研究员李素菊说:“高分三号卫星的特点就是能够穿透云雾,而且不受白天、晚上的条件限制,所以适合对自然灾害灾区进行监测,特别是比较典型的洪涝灾害,再加上高分三号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于水体具有很强的探测能力,所以在洪涝灾害的整个过程中应用还是非常好的。” 高分三号作为高分七星中唯一的微波雷达卫星,不仅可以探地,还可以观海。高分三号具有12种工作模式,分辨率从1米到米,就像照相,既有大幅宽的广角观测模式,也有微距刻画细节的高分辨模式。它可以监测海上目标、海冰、海浪、海洋内波和海洋风,在海洋航运安全、海洋维权、海上气象预报领域能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林明森说:“高分三号的海洋观测模式是百米量级的,传统上其他气象卫星是公里级的,海洋二号是十公里级的,对台风的影响范围和台风眼的位置,能够提供更精确的观测资料和数据。” 这张高分三号监测图片成像时间是年12月12日,地点是南极中山站附近。当时执行第38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突遇极端气候,航道被冻,“雪龙”号被困冰中。从年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开始,高分三号一直监测极地浮冰的动态变化,为“雪龙”号破冰航行提供保障。根据高分三号实时监测遥感信息指引,“雪龙”号顺利找到冰缝,规划合理路线,破冰航行,终于抵达中山站。 林明森说:“因为在冰上反射率特别高,所以光学图像经常饱和,冰水的识别和冰缝的识别有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的,高分三号是雷达加上极化信息,能够高质量看到冰缝和识别冰的类型。” 高分三号运行在离地球约公里的轨道,它不仅可以对静止的目标和环境观测成像,还可以对运动的目标观测成像。年3月,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完成在轨使命,即将再入大气层烧毁,国际上有人故意散布“天宫一号”会在再入前解体,变成太空垃圾碎片,影响外层空间安全,引发
|